听不懂的汽车黑话 我们来算一笔非常直观的账:当车速达到100km/h时,车辆每秒前进的距离大约是27.8米。这意味着,如果A车的智驾系统响应时间比B车快了100毫秒(也就是0.1秒),就等于在A车已经开始全力刹车的时候,B车还在往前“傻跑”了2.78米。
如果车速是120km/h,这0.1秒的差距,就会拉大到3.33米。在很多极限的碰撞场景下,这短短的3米,就是车毁人亡和安然无恙的天壤之别。
响应速度的差异,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1、算法的优劣:你的感知算法识别得够不够准?你的决策算法想出的避障方案够不够好、够不够快?这是“大脑”的聪明程度。
2、算力的强弱:再好的算法,也需要强大的芯片来运行。算力不足,就像给一个天才数学家一个算盘,他照样算不快。这是“大脑”的运转速度。
3、整车平台的执行效率:当“大脑”发出指令后,“身体”(刹车、转向等执行机构)能不能毫不延迟、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这考验的是车企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和底层控制的功力。
这三者,任何一环都是木桶短板。
车企们去追求和标榜“毫秒级响应”,绝不是在炫耀参数或者玩数字游戏。它背后代表的,是一整套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算法,再到整车底层控制的完整体系能力。
响应时间每被压缩一毫秒,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在软硬件协同优化上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才是智能驾驶时代,衡量一家车企“硬核”安全实力的终极标尺之一,也是我们消费者在选购智能汽车时,真正应该关注的、关乎生命安全的核心技术指标。毫秒级响应有多快大v聊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