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6架军机,谁知刚飞不久就坏了4架!俄专家怎么也修不好,角落一名普通士兵突然站起来说:“让我试试!” 芮银超的声音不大,却让嘈杂的机坪瞬间安静。俄方专家瞥了他一眼,嘴角带着不屑 —— 他们带的精密仪器都查不出问题,一个士兵能有啥本事? 芮银超没理会周遭的目光,猫腰钻进闷热的机舱。他没急着用仪器,而是用手摸着液压管路,从驾驶舱摸到尾梁,指尖划过每一个接口。 半小时后,他钻出来,手里捏着块沾着油迹的抹布:“不是零件磨合的事,是液压舵机的密封圈老化,导致压力不稳。” 这话让俄方专家脸色一变。他们赶紧拆开检查,果然如芮银超所说,密封圈边缘有细微的裂纹。 更换新配件后,直升机重新升空,仪表盘上的告警灯全灭了。 剩下三架故障机,芮银超用同样的方法一一排查,全都修好了。 俄罗斯专家握着他的手连说 “奇迹”,却没人知道,这个士兵手上的老茧里,藏着多少个挑灯夜读的夜晚。 芮银超小时候总望着天上的飞机出神,可飞行员体检时,一项 “眼底轻度散光” 把他挡在了门外。 18 岁入伍,他被分到炊事班,每天围着灶台转,却总在切菜的间隙偷看远处的直升机。 夜里别人睡了,他就打着手电啃《航空液压原理》,书的边角被灶火烤得发卷。 转岗机务兵那天,他抱着工具箱哭了。可真正接触飞机才知道,初中学历的他连电路图都看不懂。 师傅扔给他一本《直升机维修手册》,说 “看懂了再来碰扳手”。 他把手册拆成单页,揣在口袋里,擦飞机时看,吃饭时看,连蹲厕所都捧着。 有次为了弄清一个油路原理,他在零下 20 度的机库钻到机身下,冻得失去知觉,被战友拖出来时,手里还攥着根比划用的铁丝。 夏天的尾梁舱温度能到 50 度,芮银超钻进去排除线路故障,每次出来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有次中暑晕倒,醒来第一句话是 “线接好了吗”。 三十多年里,他身上添了二十多处疤,有被零件划伤的,有被高温烫伤的,最显眼的是左胳膊上一道长疤 。 那是一次排除故障时,液压管突然爆裂,油液带着铁屑喷出来,他下意识用胳膊挡了一下,保住了身后的战友。 2008 年,部队要引进新型直升机,厂家派来的专家说 “这机型复杂,你们搞不定”。 芮银超带着徒弟泡在机库,对着图纸一点点摸索,硬是用三个月拿出了维修手册,比原厂提供的还详细。 有次俄方代表团来参观,看到他整理的故障档案,里面记着近 400 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每一条都标着日期、天气和处理细节,领头的专家当即提出要重金购买,被他拒绝了:“这是部队的财富,不能卖。” 按规定,四级士官到期就得退役。有家航空公司开价五十万年薪,芮银超摇摇头: “我修的是战机,不是客机。” 部队特批他晋升一级军士长,成了全军屈指可数的 “兵王”。 直到 2019 年退休,他保障的两千多场次飞行,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飞行员们说,只要看到试飞单上有 “芮银超” 三个字,心里就踏实。 退休那天,芮银超最后一次摸了摸直升机的驾驶舱。阳光透过舷窗照进来,他仿佛又看到那个在炊事班偷偷看书的年轻自己。 虽然没能驾驶战鹰,但他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证明:托举战鹰的人,同样能触摸蓝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