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找到他就能找到煤!” 那年冬天,乌鲁木齐冷得像个冰窖,白天零下二十多度,晚上冻得连铁锹都粘手。 王震带着十万官兵刚进新疆,野战军吃住都在帐篷里,炉子没煤烧,只能靠棉被硬扛。 战士们冻得受不了,只能拆房梁、捡牛粪来烧,锅里的水半天烧不开,军马一夜之间冻死好几匹。王震看着心里揪得慌,这还没打仗呢,非战斗减员就快撑不住了。他赶紧给北京发电报,李四光回得干脆:“找王恒升,他最懂新疆的煤!” 可一打听,这王恒升居然关在迪化监狱里,罪名是“里通外国”——就因为和国外学者交换了块三叶虫化石。王震亲自去监狱要人,面对各种劝阻,他大手一挥:“这人我用定了,出事我负责!共产党员连个专家都不敢用,还搞什么建设?” 他当场给王恒升解开手铐,直接任命他当找煤总指挥,自己甘愿当副手。 王恒升出狱第二天就带着队伍奔六道湾去了。积雪没过膝盖,他踩着冻土来回勘探,指着地面斩钉截铁:“在这儿挖,三十六尺见煤!” 战士们抡起铁锹就干,挖到第三天,十米多深的地方果然冒出乌黑发亮的煤,全场欢呼沸腾,有人抓起煤块亲了又亲。王恒升预测三十六尺见煤,结果三十四尺就挖到了,误差仅仅两尺,这就是专业的力量。 六道湾煤矿很快日产四百吨煤,乌鲁木齐老百姓再不用烧马粪取暖了。王恒升后来更带出十三位院士学生,为新疆找出克拉玛依油田、昆仑山活火山,彻底扭转了边疆资源困局。 这段历史背后藏着深刻启示:知识分子的专业价值必须被看见、被尊重。王震的魄力打破了官僚程式,王恒升的担当超越了个人冤屈,两者结合才创造出奇迹。若按部等班层层审批,十万大军可能熬不过那个冬天。科学发展需要信任与放手,甚至要敢于打破条框——这才是建设年代最珍贵的实干精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