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党史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个字。众人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发出去电报请求帮助,当毛主席看到彭总司令的求助电报时,瞬间惊住了,那么最后,毛主席是怎么回复彭总司令的呢?其破解的方式又是什么呢?为保家卫国,不让战火烧到中国的国土,维持长期的安定,毛主席果断向朝鲜出兵增援,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950年十月,彭德怀总司令带领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入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到来,很快就扭转了朝鲜在战场上的局势,一时间最不利的一方就变成了美国,彭德怀总司令指挥着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但中国的得利让美国人非常不爽,现在,他们急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敢与中国军队硬碰硬的将领。通过筛选,李奇微,一个对中国文化相当了解的美国军人,他的出现在让美国在战场上的局势一家子变动主动起来,反而志愿军变得被动,就连彭德怀总司令就十分敌方这个不速之客。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在战场上能够打出漂亮仗,这不单单依靠着彭德怀总司令的正确指挥,还得仰仗于每个冲锋陷阵的志愿军战士,可就是这样一支看似坚不可摧的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每发动一次进攻就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天,最长也就是一周,这种战术也被当时称之为“礼拜攻势”。当然,身为美国最高将领的李奇微也察觉到这一点,既然,中国志愿军每次打仗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天。那么他就想到为何不能诱敌深入,将志愿军团团包围起来,一网打尽呢?很显然,李奇微的这招打得彭德怀老总那是猝不及防。在朝鲜战役第五次战争时,李奇微就下令让联合国军与中国志愿军交手时,就假意装着被打败连连后退的样子,将中国志愿军引入包围圈中。于是,在前面的战役中,我军很快取得了胜利,并且这时候我军的三个兵团已经进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不行,这下一下子将战线拉得太长了,让他们立即撤兵”,彭德怀老总这几天一直觉得心神不灵,这次的仗打得都太容易了。可没想到彭老总前脚让人给三个兵团下达撤离的命令。后脚李奇微派出重兵将我军的三个兵团包围住,当彭德怀接收到这个消息时,无措地坐在那里,这是他打了几十年仗以来最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一次。李奇微部队包围的那几个兵团,可以说是中国志愿军最精锐的部队,若是被李奇微一锅端了那么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将会发生逆天的转变,彭老总一时拿不住主意就急速给毛主席发去电报求助。如何让十余万人成功脱险,不管不顾那是不可能的,电报发出去后,彭老总徘徊地在指挥部里走来走去,心里盼望着毛主席赶快回复。此刻,毛主席收到彭德怀老总发来的求助电报后,把自己一个人锁在书房内,不吃不喝。毛主席拿着放大镜一直看着地图,该怎么解决这次危机,毛主席也是犯了难,十余万战士被包围,从粮食方面讲就肯定没剩下多少,敌人将部队困在里面,要想解救,猛然,毛主席站起来,他立即让人回复彭老总。“放弃支援,以攻代守”,原来毛主席想到若是要将部队救出来,只有自己这边化被动为主动,化防守为进攻,这样就有极大可能将部队救出来,彭老总看到电报的信息,瞬间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彭老总立即电告被困在包围圈的部队时刻做好突围准备,命令第六十五军,第六十四军以及六十军做好外部穿插的准备,在里应外合之下,被困里面的部队一个接一个从里面撤出来,李奇微没想到中国领导人这么快就破了自己的包围圈。尽管自己三番五次地下令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将围困在包围圈内的中国部队一网打尽,可惜的是这个想法终究没有实现,李奇微不得不佩服中国军队领导人的聪明,不得不佩服中国志愿军顽强的作战能力。所以说有这么一支能打仗,会打仗的军队在朝鲜,美国人吞并朝鲜的计划永远也无法实现。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误,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少了一个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几十万人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升旗仪式是重头戏,林伯渠作为开国大典的主持人之一,肩负着宣布升旗的重要任务。按理说,他喊的那句“请毛主席升旗!”没啥毛病,可细听之下,工作人员发现不对劲——“国”字没了!这可不是小事,毕竟那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象征着国家的诞生。结果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提醒,林伯渠才反应过来。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好笑,但放在当时那环境下,可没人敢当笑话看。这失误咋来的?有人猜是林伯渠太紧张了,毕竟开国大典这种场合,谁不得绷紧神经?可要我说,林伯渠这老家伙,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真会因为这点事儿慌神吗?更大的可能是,他那会儿脑子里装了太多东西,一时口误罢了。毕竟,他不光是喊口号,还得盯着整个仪式的节奏,忙得脚不沾地,漏个字也算人之常情。要聊这事儿,先得搞清楚林伯渠是啥来头。他可不是随便站那儿喊两嗓子的人。1878年生的林伯渠,湖南人,早年就投身革命,跟孙中山干过,后来又加入共产党,是党内有名的老资格。到了1949年,他已经71岁了,资历深得没法说。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还在长征路上扛过大旗,硬是活成了革命史的活化石。这样的人,能站在开国大典上主持,绝对不是偶然。那为啥是他喊“请毛主席升旗”呢?一来,他地位高,党内威望够,二来,他嗓门大、气场足,喊这话有分量。更重要的是,林伯渠跟毛泽东关系不一般,两人早年在党内就搭档过,彼此信任。让林伯渠来宣布,既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仪式庄严感的一种加持。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么个老革命家,居然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漏了个字。漏掉“国”字,听着像小事儿,可在当时那环境下,分量不轻。那是新中国第一次升国旗,象征着从此站起来,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看。林伯渠喊的那句话,是要传遍全场、传进历史的,少个字,意思就差了味儿。好在工作人员提醒得快,林伯渠也没慌,赶紧补救,整个仪式没受啥影响。那面五星红旗还是稳稳升起来了,广场上的欢呼声照样震天响。这事儿后来也没掀起啥大波澜,毕竟开国大典的重点是国旗升起、毛主席讲话,细节上的小瑕疵,没人揪着不放。不过,这小插曲倒也挺接地气,让人觉得这些大人物也不是神,关键时刻也会有点小失误,反而显得真实。换句话说,林伯渠这漏字,反倒给历史添了点人情味儿。林伯渠这人,最让人佩服的就是沉稳。71岁了,站在几十万人面前,出了这么个纰漏,换别人可能早脸红心跳了。可他呢?据说当时只是顿了一下,听了工作人员提醒,立马调整过来,继续主持仪式,语气还是那么稳当。这份冷静,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想想他这一辈子,啥场面没见过?早年搞革命,枪林弹雨里闯过;长征路上,饿肚子、翻雪山,他都硬挺着;到了晚年,还在为新中国忙活。这样的人,心态早就磨得跟石头似的,漏个字算啥?大事不乱,小事不慌,这才是林伯渠的真本事。开国大典上这小失误,根本动不了他的根基,反而让人觉得他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你可能会问,开国大典这么大的事儿,聊林伯渠漏个字有啥意思?其实,这小插曲挺有嚼头。它提醒咱们,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里面的人也会出错、会调整。林伯渠这失误,不光没给他抹黑,反而让人看到他的另一面——一个不完美的、真实的革命者。这种细节,才是历史最有味儿的地方。再说,这事儿也挺接地气。咱普通人谁还没说过错话、办砸过事儿?林伯渠71岁了,还能在那么大的场面出错,咱们平时的小失误又算啥?关键是,他没让这失误影响大局,该干啥干啥,这态度值得学。历史上的大人物,也不全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林伯渠这人,不光在开国大典上沉稳,他一辈子都这样。早年搞革命,他不怕死;晚年干工作,他不惜力。1949年之后,他还当过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一直忙到去世。有人说他严肃,有人说他和气,但不管咋样,他那股为国为民的劲儿,从没变过。漏个字这种小事儿,压根儿动不了他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这老革命家也有可爱的一面。他这辈子,见证了新中国从无到有,参与了无数大事。开国大典上的小失误,只是他漫长人生里的一个小点。比起那些惊天动地的大功绩,这点事儿连个浪花都算不上。可恰恰是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他离咱们没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