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两国领导人、在沙特首都利雅快速而正式地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直接定义:对一个国家的袭击,将被视为“对两个国家的侵略”。这协议最狠的地方,就是“共同防御条款”,比如以色列要是炸了沙特油田,或者打了巴基斯坦边境,那另一方必须立马派兵支援。为啥这时候签协议?说白了,是被以色列逼的,就在签协议前一周,以色列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搞了波“精准打击”,直接干掉了哈马斯老大哈尼亚,还“误杀”了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这下阿拉伯国家全怒了——卡塔尔、沙特集体骂以色列“欺负人”,更让海湾国家慌了神:美国天天说“保护我们”,结果以色列都打到家门口了,美国连个屁都没放!这时候沙特和巴基斯坦抱团,相当于给中东安全上了道“双保险”:美国靠不住,咱自己组队防身!签协议那天,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也去了现场,这哥们儿可不是来打酱油的——巴基斯坦可是全球少数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手里攥着“大杀器”。巴基斯坦的核弹虽然没写进协议,但谁都知道,要是沙特被炸成废墟,巴方绝对能让侵略者“吃不了兜着走”,这种“核威慑+常规部队”的组合,直接把协议从纸面条款变成了中东的“安全定海神针”。协议一签,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沙特和巴基斯坦是铁哥们,可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对头啊!印度还是沙特的大客户,天天买沙特的石油,这关系咋平衡?协议没提针对谁,但“共同防御”的模糊性,刚好能同时吓唬以色列、伊朗,甚至也门胡塞武装。更为巧合的是,签署协议当日,阿拉伯国家正就“暂停以色列联合国会员国资格”展开讨论。沙特此番操作,既呼应了阿拉伯世界的反以情绪,又规避了直接卷入巴以冲突,堪称“进可攻、退可守”之范例。这协议最聪明的地方,不是喊口号,而是把“安全成本”算得明明白白:美国在中东“缩手缩脚”,沙特就找巴基斯坦当“保镖”;巴基斯坦缺钱,沙特就掏腰包支援。这种“各取所需”的联盟,比“为兄弟两肋插刀”实在多了,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协议,就是把这种“风险评估”写成了国际条约:当攻击成本比收益高十倍时,谁还傻乎乎地动手?中东这盘棋,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安全双保险”,说不定能成为动荡地区的“稳定剂”,毕竟,在核弹和无人机满天飞的时代,能坐下来签协议的,都是想好好过日子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