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巴以冲突

卡塔尔说只有以色列向卡塔尔公开道歉,卡塔尔才会重新进行巴以冲突的调解工作。以色

卡塔尔说只有以色列向卡塔尔公开道歉,卡塔尔才会重新进行巴以冲突的调解工作。以色列向谁道个歉?以色列是不会道歉的,以色列从来就没有真正希望巴以以冲突停火过,以色列之所以接受巴以冲突停火协议的谈判,只迫于国际社会的...
快讯!法国总统宣布了 这不是一次外交辞令式的喊话,而是G7内部的一记真正

快讯!法国总统宣布了 这不是一次外交辞令式的喊话,而是G7内部的一记真正

快讯!法国总统宣布了这不是一次外交辞令式的喊话,而是G7内部的一记真正的“地震”。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扔下重磅炸弹: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不仅让现场安保都紧张了几秒,更在全球政坛掀起波澜。要知道,在七国集团这个“西方俱乐部”里,这可是头一回有成员国家打破默契,公开站出来撑巴勒斯坦。此举不光震撼了以色列,也让美国有些措手不及。马克龙这步棋,明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法国敢顶风作案,也不是没铺垫,从今年初开始,巴黎方面就频频在中东事务上发声,批评“国际社会在巴以冲突中太过沉默”,而如今,随着加沙地带人道危机持续失控,马克龙终于出手。法国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G7内部在巴以问题上的“隐性共识”,支持以色列、模糊巴勒斯坦,然而现在,法国不再模糊,直接认了。法国此举也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英国外交部旋即表示将“认真评估相关立场”,加拿大政界也传出“重新审视中东政策”的声音,G7内部的统一战线,眼看着出现裂痕。法国这是“打破了欧美之间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政治禁忌”,而在巴勒斯坦一方,阿巴斯政府罕见高调赞赏法国“勇敢且正义”的决定,哈马斯方面也发表声明称欢迎法国“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就在马克龙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前几天,以色列军队从东西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加沙城,明确喊话要展开“前所未有的军事行动”。加沙地带陷入火海,联合国官方数据显示,至今已有超过65174人死亡,近48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妇女儿童无处安身,医院停电、难民营爆满,国际人道组织集体发声:加沙,正在发生一场“人道浩劫”。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局面,美国依然坚持“以色列有自卫权”,并在联合国安理会连续第六次否决了加沙停火决议,公然顶住全球压力。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引发多国不满,法国的耐心也终于耗尽,马克龙之所以此时出手,正是因为加沙的人道危机逼得他无法再装聋作哑。法国国内舆论也在强烈推动政府采取道义立场,尤其是穆斯林社区的压力不断上升,再加上联合国大会这个全球舞台,马克龙显然是想借势打出一张“人道主义外交牌”,重塑法国在中东的存在感。这不仅仅是法国的良心发现,更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地缘政治操作,承认巴勒斯坦国,其实就是变相承认“两国方案”的正当性。而“两国方案”,也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国、和平共处,正是2012年以来联合国的主流共识。但美国一直在拖,尤其是特朗普回任总统后,更是对以色列“言听计从”,多次否定“两国方案”实质性进展。法国这次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无疑是对美以政策的一次正面挑战,更重要的是,它也为15国联名推动的“两国解决框架”扫清了一大障碍。要知道,在中东,谁能拿到“斡旋者”的话语权,谁就能主导地区秩序,法国显然不想再让美国一家说了算。从拦截以色列军售,到主动参与黎巴嫩重建,再到如今承认巴勒斯坦,巴黎在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中东战略。甚至有分析认为,这背后还有法国对军售市场的考量,毕竟,沙特、卡塔尔、埃及这些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态度强硬,如果法国能在政治上站队,换来的可能就是数十亿欧元的军购合同。而美国这边,白宫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法国,但从国务院的表态看,明显对马克龙“擅自行动”感到不适,换句话说,美国慌了。法国这一步走得不只是大胆,更是有预谋,在当下这个全球局势动荡的年份,欧洲国家正在寻找更多“战略自主”的空间。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事拉锯、美国大选再起波澜的背景下,法国显然不愿继续做美国的“应声虫”。而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法国之后,谁会是第二个?西班牙、挪威、爱尔兰等国早前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德国虽然依然谨慎,但国内政治压力也在发酵,一旦形成连锁反应,G7格局撼动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第一时间表态,欢迎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强调“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这不仅体现出中国一贯的中东政策立场,也为日后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协调提供了道义支撑。马克龙这次不再“骑墙”,而是选择了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法国成为G7中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这不只是一次政治表态,更是一次战略布局。它可能不会立刻改变中东的火药味,但却可能打开一扇新的和平之门,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跟上法国的脚步?这既取决于中东局势的走向,更取决于全球是否还有坚持正义和理性的勇气。
记住这张脸,就是这个穿红衣的女人,19日在联合国,亲手否决了加沙的“生路”!在安

记住这张脸,就是这个穿红衣的女人,19日在联合国,亲手否决了加沙的“生路”!在安

记住这张脸,就是这个穿红衣的女人,19日在联合国,亲手否决了加沙的“生路”!在安理会最新的停火决议表决上,14个国家投了赞成,只有她,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一个人,举起了反对的手!而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达农更是演都不演了,不仅发文表示感谢,甚至放出两人亲切握手的视频,就差把两个人早已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写到脸上。这整个投票过程,其实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预谋”。现场画面显示,投票结束后,美代表被部分群众指着鼻子骂:你真可耻!而她戴着墨镜微微一笑,显然没把这些人的抗议和愤怒放在眼里。因为全世界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凶手只会有一个。美国的立场早已内定,所谓的投票,不过是走一个过场,向世界公开表演一次它如何藐视全球共识。这一幕似曾相识,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在安理会5次否决类似的停火决议,算上历史账,截至2023年12月,美国总共否决了45项批评以色列的安理会决议,超过其所有否决记录的一半,堪称"否决专业户"。为啥频率这么高?就在她否决停火决议的前一年,美国众议院刚通过143亿美元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2024年又批准了价值188亿美元的F-15战斗机军售,随后再加码200多亿美元的武器计划。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狂欢——2024年美国对外军售总额创下3187亿美元的纪录,其中对以色列的军售占了相当份量,而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军火巨头的股价,总能在冲突升级时迎来一波上涨。毕竟全球40%的武器出口都来自美国,战乱地区就是它们的"市场",加沙的炮火声里,藏着华尔街的算盘声。这种操作模式早有前科。2014年加沙冲突时,美国国务卿克里打着调停旗号穿梭中东,结果停火协议生效几小时就告破裂,冲突期间巴勒斯坦死亡人数从400飙升到上百人。如今历史重演,一边是美国代表否决停火,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军援运抵以色列,活脱脱"左手递炮弹,右手谈和平"的戏码。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政策背后少不了国内政治的推力,美国最大的亲以色列游说集团AIPAC,2018年光游说费用就花了350万美元,2020年亲以团体给政治候选人的捐款超1480万美元,这些真金白银投下去,政策偏向自然不言而喻。而加沙的现实正在为这场利益游戏付出惨痛代价。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90%的民众被迫流离失所,平均每人要迁移10次以上,60%的建筑变成废墟。最令人揪心的是,截至2025年9月,已有超过360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联合国粮农组织明确指出这是"人为饥荒"——以色列封锁下,每天需要600卡车的援助物资,实际却连零头都到不了,近东救济工程处6000卡车的援助物资被拦在约旦边境。讽刺的是,就在美国否决停火决议时,加沙医院里还有1.2万伤员在等待救治,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而美国送来的"关怀",却是更多的F-15战斗机和导弹。按照套路,用不了多久,我们可能就会看到美国官员登上电视,假惺惺地"关切平民伤亡",提出所谓的"人道主义走廊"计划。就像2023年冲突初期那样,先批出上百亿美元军援,等以色列打够了,再出来扮演"和平使者"。这种把戏在叙利亚、在伊拉克都上演过,本质就是通过维持低烈度冲突,既让军火商赚钱,又能控制地区局势,何乐而不为?只是加沙的儿童等不起这种"政治周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已有1.45万名儿童在冲突中死亡,近1.7万名儿童与父母失散。当美国代表在联合国举起否决权时,加沙的难民营里,孩子们正在帐篷里忍受饥饿;当美以代表握手微笑时,加沙66万儿童因为学校被毁而失学。这些数字背后,是被当作筹码的生命,是被利益碾压的人权。如今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一些国家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但这改变不了美国继续操控安理会的现实。只要军工复合体还在赚钱,只要游说集团还在发力,加沙的停火就永远是"不合时宜"的提议。毕竟对那些坐在华盛顿办公室里的决策者来说,加沙的混乱不是灾难,而是维持影响力和利润的"必要代价",至于那360个因饥饿死去的生命,不过是报表上可以忽略的数字罢了。
加沙一夜,人间十年!!!以军战机呼啸而过,拉希德公路挤满逃亡的车队。母亲拖着孩

加沙一夜,人间十年!!!以军战机呼啸而过,拉希德公路挤满逃亡的车队。母亲拖着孩

加沙一夜,人间十年!!!以军战机呼啸而过,拉希德公路挤满逃亡的车队。母亲拖着孩子踉跄前行,老人回头望向化作废墟的家园——这就是以色列口中“前所未有的力量”。48万人仓皇南逃,却仍有半数人被困战火。军方宣称已控制加沙城,可仇恨早已在断壁残垣中疯狂生长。联合国指控种族灭绝,欧盟举起制裁刀锋,但炮声仍未停歇。当平民沦为“驮货的牲口”,当死亡被称作“解脱”,军事碾压真的能换来和平吗?以军承认战争将持续数月,而加沙的夜,比任何一个冬天都冷。强权刺不破仇恨的茧,废墟里长不出和平的花。这场看似必胜的战役,早已注定没有赢家。巴以冲突人道主义危机
大消息!马克龙放大招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式官宣:承认巴勒斯坦国,下周一还

大消息!马克龙放大招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式官宣:承认巴勒斯坦国,下周一还

大消息!马克龙放大招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式官宣:承认巴勒斯坦国,下周一还要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这可是G7国家里第一个承认的,简直像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国际政治舞台。你说马克龙为啥在这时候做决定?巴以冲突闹得不可开交,加沙地区惨不忍睹,近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数万人在战火与饥饿中丧生,人道主义危机严重。法国呼吁停火,以色列却没回应。马克龙这一举动,可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想打破巴以之间的僵局,给“两国方案”铺路。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表态支持,这也给一直偏袒以色列的美国带来了压力。不得不说,马克龙这步棋走得大胆又关键。你们觉得后续还会有更多国家跟进承认巴勒斯坦国吗?
国际奥委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国际奥委会19日决定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

国际奥委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国际奥委会19日决定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

国际奥委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国际奥委会19日决定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加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参赛条件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一致。前一天,国际奥委会拒绝了西班牙等国禁止以色列运动员参赛的提议,认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干预运动员平等参与的精神”!此时此刻,此地此事,这个国际奥委会的双标还真是看得令人发指,完全不顾俄乌冲突与巴以冲突在本质上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不把运动员当人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公正”吗?国际奥委会这样做,损害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声誉和形象,让人怀疑它能否继续保持“公平、公正”的标榜!也有很多人认为,运动员辛苦训练好不容易,参加比赛就是为国家争光,而不是为某个国家的政客争斗。既然如此,为何以色列运动员能正常参赛?为什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就不能正常参赛?这难道不是双标吗?这次国际奥委会的做法,会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不满,甚至会影响他们对国际奥委会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未来几届奥运会的举办。现在,我们只能静观其变,看看国际奥委会将如何收场?又看看那些盲目跟风、污蔑东方大国的西方国家将如何做?国际奥委会及其成员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你们应当反思、忏悔你的言行,维护奥运会的公平与公正才是你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两国领导人、在沙特首都利雅快速而正式地签署了共同防御协

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两国领导人、在沙特首都利雅快速而正式地签署了共同防御协

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两国领导人、在沙特首都利雅快速而正式地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直接定义:对一个国家的袭击,将被视为“对两个国家的侵略”。这协议最狠的地方,就是“共同防御条款”,比如以色列要是炸了沙特油田,或者打了巴基斯坦边境,那另一方必须立马派兵支援。为啥这时候签协议?说白了,是被以色列逼的,就在签协议前一周,以色列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搞了波“精准打击”,直接干掉了哈马斯老大哈尼亚,还“误杀”了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这下阿拉伯国家全怒了——卡塔尔、沙特集体骂以色列“欺负人”,更让海湾国家慌了神:美国天天说“保护我们”,结果以色列都打到家门口了,美国连个屁都没放!这时候沙特和巴基斯坦抱团,相当于给中东安全上了道“双保险”:美国靠不住,咱自己组队防身!签协议那天,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也去了现场,这哥们儿可不是来打酱油的——巴基斯坦可是全球少数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手里攥着“大杀器”。巴基斯坦的核弹虽然没写进协议,但谁都知道,要是沙特被炸成废墟,巴方绝对能让侵略者“吃不了兜着走”,这种“核威慑+常规部队”的组合,直接把协议从纸面条款变成了中东的“安全定海神针”。协议一签,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沙特和巴基斯坦是铁哥们,可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对头啊!印度还是沙特的大客户,天天买沙特的石油,这关系咋平衡?协议没提针对谁,但“共同防御”的模糊性,刚好能同时吓唬以色列、伊朗,甚至也门胡塞武装。更为巧合的是,签署协议当日,阿拉伯国家正就“暂停以色列联合国会员国资格”展开讨论。沙特此番操作,既呼应了阿拉伯世界的反以情绪,又规避了直接卷入巴以冲突,堪称“进可攻、退可守”之范例。这协议最聪明的地方,不是喊口号,而是把“安全成本”算得明明白白:美国在中东“缩手缩脚”,沙特就找巴基斯坦当“保镖”;巴基斯坦缺钱,沙特就掏腰包支援。这种“各取所需”的联盟,比“为兄弟两肋插刀”实在多了,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协议,就是把这种“风险评估”写成了国际条约:当攻击成本比收益高十倍时,谁还傻乎乎地动手?中东这盘棋,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安全双保险”,说不定能成为动荡地区的“稳定剂”,毕竟,在核弹和无人机满天飞的时代,能坐下来签协议的,都是想好好过日子的“聪明人”。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65141人死亡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当地时间18日发布最新统计报告称,在过去24小时内,当地医院共接收79名死者和228名伤者。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已造成65141人死亡、165925人受伤。此外,过去24小时内,当地新增4例因饥荒和...
这次北京香山论坛,四个“万万没想到”:1. 真没想到俄乌、以伊、印巴这些平时掐

这次北京香山论坛,四个“万万没想到”:1. 真没想到俄乌、以伊、印巴这些平时掐

这次北京香山论坛,四个“万万没想到”:1.真没想到俄乌、以伊、印巴这些平时掐得厉害的国家,这次全来了香山论坛。英国嘉宾都忍不住夸,没哪个论坛能把俄罗斯、乌克兰和北约的人凑一块儿开会,更别说以色列和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几对“冤家”还能同坐一个会场,光这场面就够意外的。2.以色列军官当面被怼哑火:论坛上讨论巴以冲突时,一名以色列军官突然发难,说所谓“滥杀平民”是虚假宣传结果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当场硬刚,直接甩出现联合国调查报告当证据,还劝他赶紧接受“两国方案”,不然这仗赢不了,把对方怼得没话说。3.美国代表级别掉得厉害:以前在国际安全场合总抢C位的美国,这次派来的代表只是驻华使馆的国防武官,比去年国防部副助理部长的规格低了一大截。4.汉语已经不是加密需要,麦客隆和英国的嘉宾都是汉语交流起来了,果然是入乡随俗啊!你强大了,语言就成了国际交流需要了。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要知道,巴勒斯坦想堂堂正正当个“主权国家”,盼这一天盼了几十年,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么多西方国家会站出来帮自己。其实,这股“承认潮”也不是凭空来的。根本原因是那场持续了近两年的巴以冲突,加沙地带的惨状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超过6.4万人丧生,一半是妇女儿童,16万人受伤,整个加沙几乎被炸成废墟。尤其是今年停火协议破裂后,以色列把加沙彻底封锁起来,连联合国的援助物资都进不去,那里成了"全球最饥饿之地"。有报道称,自5月底以来,就有1300多个巴勒斯坦人因为抢食物被打死。这种惨状通过新闻传到西方国家,老百姓上街抗议,政府要是再装看不见,自己的支持率就得跌到底。就拿法国来说,国内有欧洲最多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两边因为巴以问题天天吵架,反犹事件比以前多了好几倍。马克龙总统说要承认巴勒斯坦国,既能安抚穆斯林选民,又能显得自己比美国更重视人权。英国更直接,230多个议员联名给首相施压,说再不管管加沙的事,英国的国际形象就毁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心里跟明镜似的,再不跟美国的"偏以色列"政策拉开点距离,国内就得乱套。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欧洲想在中东棋局里自己掌握主动权。欧洲国家近几年日子不好过,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飞涨,他们急需中东地区稳定来保障石油供应。可美国却一门心思帮以色列打加沙,把中东搅得更乱了。欧洲人心里早就不满了:你美国隔着大西洋不怕,我们就在地中海边上,乱起来难民、K怖主义全得找上门。所以这次集体“倒戈”,既是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不满,也是想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自主权。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加入更有意思。这两个国家以前都是对美国唯命是从,可这次却跟着欧洲一起表态。有专家分析,他们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毕竟在联合国里,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占了大多数,现在站出来既不得罪人,又能捞个"重视人权"的好名声。现阶段,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经有147国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超过三分之二。但这波西方国家的集体承认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们多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比如英法加澳都是G7成员,它们的转向意味着西方阵营内部在巴以问题上出现了明显裂痕。当然,这些西方国家选择在9月联大期间集体宣布,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9月的联大会议又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活动,在这个场合宣布,象征意义特别突出,能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反观以色列的回应,依旧非常强硬。内塔尼亚胡直接说这些国家的承认“不会带来和平,而是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以色列不仅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推进定居点建设,还批准了占领加沙城的计划,明显是要硬扛到底。美国还是老样子,继续偏袒以色列。它在联合国多次否决加沙停火决议草案,还给以色列提供武器。但这次西方盟友集体“倒戈”,说明美国的话没那么管用了——它明确要求盟友们别轻举妄动,甚至威胁制裁,但根本没人在意。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这波“承认潮”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国际地位提升了,以后和以色列谈判腰杆也能更硬些。但这也让巴勒斯坦内部分裂的问题更明显了——西方的承认让法塔赫地位更稳固,但哈马斯却处境尴尬,因为西方承认的条件之一就是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说到底,这波“承认潮”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如果不能转化为对以色列的经济制裁或实际施压,恐怕很难改变以色列的政策。但它的确让世界重新重视巴勒斯坦问题,也让人们看到,西方阵营不再是铁板一块,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下降。巴勒斯坦人被黑暗笼罩了几十年,现在终于看到一线曙光,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