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法国总统宣布了 这不是一次外交辞令式的喊话,而是G7内部的一记真正的“地震”。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扔下重磅炸弹: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不仅让现场安保都紧张了几秒,更在全球政坛掀起波澜。 要知道,在七国集团这个“西方俱乐部”里,这可是头一回有成员国家打破默契,公开站出来撑巴勒斯坦。此举不光震撼了以色列,也让美国有些措手不及。 马克龙这步棋,明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 法国敢顶风作案,也不是没铺垫,从今年初开始,巴黎方面就频频在中东事务上发声,批评“国际社会在巴以冲突中太过沉默”,而如今,随着加沙地带人道危机持续失控,马克龙终于出手。 法国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G7内部在巴以问题上的“隐性共识”,支持以色列、模糊巴勒斯坦,然而现在,法国不再模糊,直接认了。 法国此举也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英国外交部旋即表示将“认真评估相关立场”,加拿大政界也传出“重新审视中东政策”的声音,G7内部的统一战线,眼看着出现裂痕。 法国这是“打破了欧美之间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政治禁忌”,而在巴勒斯坦一方,阿巴斯政府罕见高调赞赏法国“勇敢且正义”的决定,哈马斯方面也发表声明称欢迎法国“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就在马克龙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前几天,以色列军队从东西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加沙城,明确喊话要展开“前所未有的军事行动”。 加沙地带陷入火海,联合国官方数据显示,至今已有超过65174人死亡,近48万人被迫撤离家园。 大量妇女儿童无处安身,医院停电、难民营爆满,国际人道组织集体发声:加沙,正在发生一场“人道浩劫”。 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局面,美国依然坚持“以色列有自卫权”,并在联合国安理会连续第六次否决了加沙停火决议,公然顶住全球压力。 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引发多国不满,法国的耐心也终于耗尽,马克龙之所以此时出手,正是因为加沙的人道危机逼得他无法再装聋作哑。 法国国内舆论也在强烈推动政府采取道义立场,尤其是穆斯林社区的压力不断上升,再加上联合国大会这个全球舞台,马克龙显然是想借势打出一张“人道主义外交牌”,重塑法国在中东的存在感。 这不仅仅是法国的良心发现,更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地缘政治操作,承认巴勒斯坦国,其实就是变相承认“两国方案”的正当性。 而“两国方案”,也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国、和平共处,正是2012年以来联合国的主流共识。 但美国一直在拖,尤其是特朗普回任总统后,更是对以色列“言听计从”,多次否定“两国方案”实质性进展。 法国这次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无疑是对美以政策的一次正面挑战,更重要的是,它也为15国联名推动的“两国解决框架”扫清了一大障碍。 要知道,在中东,谁能拿到“斡旋者”的话语权,谁就能主导地区秩序,法国显然不想再让美国一家说了算。 从拦截以色列军售,到主动参与黎巴嫩重建,再到如今承认巴勒斯坦,巴黎在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中东战略。 甚至有分析认为,这背后还有法国对军售市场的考量,毕竟,沙特、卡塔尔、埃及这些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态度强硬,如果法国能在政治上站队,换来的可能就是数十亿欧元的军购合同。 而美国这边,白宫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法国,但从国务院的表态看,明显对马克龙“擅自行动”感到不适,换句话说,美国慌了。 法国这一步走得不只是大胆,更是有预谋,在当下这个全球局势动荡的年份,欧洲国家正在寻找更多“战略自主”的空间。 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事拉锯、美国大选再起波澜的背景下,法国显然不愿继续做美国的“应声虫”。 而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法国之后,谁会是第二个?西班牙、挪威、爱尔兰等国早前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德国虽然依然谨慎,但国内政治压力也在发酵,一旦形成连锁反应,G7格局撼动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第一时间表态,欢迎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强调“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 这不仅体现出中国一贯的中东政策立场,也为日后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协调提供了道义支撑。 马克龙这次不再“骑墙”,而是选择了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法国成为G7中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这不只是一次政治表态,更是一次战略布局。 它可能不会立刻改变中东的火药味,但却可能打开一扇新的和平之门,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跟上法国的脚步?这既取决于中东局势的走向,更取决于全球是否还有坚持正义和理性的勇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