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将一只黑猩猩送上了太空,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发现他没啥毛病,还把苹果橘子吃得嘎嘎香,但没过多久,就发现他很不对劲,最终活到25岁就嘎了,这是为啥?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61年,美国把一只叫哈姆的黑猩猩送上太空,飞行全程只有16分钟,返回地球时它看起来毫发无损,还当场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苹果和橘子,大口啃得很香。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仿佛证明了“太空旅行没那么可怕”,可几个月后,事情的发展完全不同,人们渐渐发现它的状态开始出现严重问题,最后在25岁就早早去世。对比黑猩猩正常能活40岁甚至更久,这个结局背后显然有难以忽视的原因。在那个年代,美苏正在进行激烈的太空竞赛,美国不敢贸然把人直接送上天,风险太大,于是动物成了替身,早些年,美国曾经用猕猴尝试飞行,但任务失败,苏联也把莱卡狗送上轨道,却无法带回。为了得到更接近人类的数据,美国科学家把目光放在了黑猩猩身上,因为它们的基因和神经系统和人类相似度很高,还能经过训练完成操作任务。几十只黑猩猩被挑选出来,集中在新墨西哥的一个空军基地接受高强度训练,环境冷热极端、离心旋转、重压测试,这些都只是开胃菜,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在面板上按键、拉杆,按照灯光信号做出正确反应。很多猩猩表现不稳定,但哈姆逐渐显出差异,它不再抵抗训练,而是开始稳定完成任务,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终于轮到它上场,1961年1月31日,它被安置进“水星—红石2号”飞船的密闭舱,舱内不足两立方米,绑带、电极和监测设备把它牢牢固定,随着火箭发动机点火,飞船冲向高空。整个飞行比原定高度还高出不少,舱内氧气和压力波动剧烈,短短十几分钟里,哈姆需要在失重和重力剧变中继续完成操作。令人意外的是,它在漂浮状态下依然照常完成几十次任务动作,成功率甚至高于部分训练时的水平,飞船最后落入大西洋,偏离预定位置200多公里,还进了一些海水,差点造成意外。等救援人员打开舱门,它第一反应不是惊慌,而是抓起苹果和橘子津津有味地啃,似乎印证了它安然无恙。正是这个“看起来没事”的瞬间,让外界误以为太空实验对它没造成影响,但很快,情况开始转变,最先出现的是行为上的变化,它变得容易惊吓,遇到轻微声响都会全身紧绷,情绪暴躁,和以往活泼的样子判若两猩。随后身体机能逐渐走下坡路,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对过去爱吃的水果也提不起兴趣,检查时医生发现它心跳比正常快,免疫系统不稳,容易生病。几年后,连肝脏和心脏也开始出现问题,心率失常,关节疼痛,行动迟缓,等到转到动物园安置时,它已经很少活动,经常蜷缩在角落,对人类的接触充满抗拒。科学家回过头去分析,发现这与那16分钟的飞行密切相关,原因大致有三方面。第一是辐射,地球大气层外缺少屏障,宇宙射线会直接照射生物体,对细胞DNA造成损伤,长时间积累会带来慢性疾病,即便只有十几分钟,剂量也远超日常环境。第二是失重和重力的来回切换,肌肉和骨骼在失重中无法正常受力,加上发射和再入时的高G负荷,给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带来巨大冲击。第三是飞船本身的局限,舱体结构简陋,生物隔离和防护远不完善,意味着哈姆承受的压力远高于后来的宇航员,这些效应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就像隐形伤口,会在之后的几年不断显现。哈姆的死亡年龄只有25岁,比同类平均寿命少了至少15年,对科学来说,它留下的飞行数据极其宝贵,证明了灵长类在太空环境下依然能够执行指令,为人类首次载人飞行提供了直接依据。三个月后,美国宇航员谢泼德的飞行流程正是以它的数据为参照,但对哈姆自身而言,这段经历等于缩短了生命,它被称为“先驱”,墓碑上写着“它为人类触摸星辰铺路”,可真正体会这句话分量的人并不多。信源:光明网——“航天员”之一黑猩猩的飞行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