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沦为笑柄,没见到中国财长后找上亚开行:停止对中国贷款!
环球网报道了英媒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文中写到,美财长贝森特已经沦为国际笑柄,而美国也早已不是“不可或缺的国家”。
英媒讥讽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合逻辑,但贝森特却奔走全球试图签订数十项贸易协议,硬要把特朗普那些乱七八糟的关税政策说成逻辑自洽。
笔者看来这话说的没错,贝森特现在从言行上已经跟特朗普一样混乱了,观察者网报道,在G20财长会议上,贝森特未能如愿见到中国财长,竟转向施压亚洲开发银行,贝森特搬出"美国优先"的大旗要求停止对中国提供贷款。
曾经手握资本流动、技术垄断和市场准入三张王牌的美国,如今在与中国较量时竟沦落到要拦截多边金融机构贷款的地步。
那贝森特能如愿吗?
美国作为亚洲开发银行持股15.57%的最大股东,确实拥有制度性话语权,但亚开行也并非是美国的一言堂。中国不仅是认股6.44%的第三大股东,更是累计第二大借款国,这种双重身份构建了独特的制衡关系。

数据显示,中国贷款项目贡献了亚开行稳定的利息收益,这种互利性使得任何"断贷"动议都将直接损害多数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更关键的是,亚开行187亿美元的在华投资组合涉及数百个基建项目,贸然中断将引发区域性金融连锁反应。
贝森特这是要让亚开行为了美国的私利自断筋脉,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同意,甚至会遭到其他成员国的冷眼相待。
深究美国这番操作的底层逻辑,本质是套用"大棒外交"的陈旧剧本。特朗普政府幻想通过关税大棒迫使中国屈服,却不知全球化早已重塑实力对比。
当年奥巴马宣称美国是"不可或缺国家"时的底气,如今在关税战泥潭中消磨殆尽。
更可笑的是,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手正被自己36万亿美元国债的锁链牢牢束缚,这个每年利息支出超过军费预算的庞氏骗局,正迫使贝森特们像推销员般满世界兜售美债。这种既要撕毁贸易规则又要别人接盘债务的双标嘴脸,任谁看了都嗤之以鼻。

笔者看来,美国政客一直都很矛盾,他们既想复制冷战时期拖垮苏联的经济围堵,又舍不得中国持有的万亿美债和14亿人消费市场。
贝森特这次对中国的贷款围堵就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一边在亚开行会议上对中国贷款喊打喊杀,一边又眼巴巴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
特朗普幻想自己的关税政策能像二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一样成功,但显然却是美国对外援助预算仅剩巅峰期的三分之一,技术优势领域不断收窄,消费市场则因收入分化而增长乏力。
当美国还在用上世纪的手段施压多边机构时,中国早已构建起自主国际金融平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次美国的盟友们都敢站起来向他“说不”。
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拒绝"唯命是从",越南、泰国默契地推迟谈判日程,欧盟委员会更直接声明"不会在中美间选边站"。这些国家算得很清楚:美国市场准入已成镜花水月,而中国提供的却是真金白银的产业链机会。
就连《纽约时报》都不得不承认,白宫吹嘘的"18国提交贸易提议"根本是注水数据,实际达成协议数为零。

正如英媒所说的美国现在不再像个“不可或缺的国家”,但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的友好合作伙伴。
环球网消息,本月中方召开的重要会议把贸易战明确定性为"斗争",并提出"四稳"方针,特别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具体措施上,既有对受冲击企业提高失业保险返还比例等短期救济,也有通过专项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培育内生增长动能的长期布局。
在笔者看来,中美当前僵局的核心在于美方对"公平"的认知鸿沟。特朗普政府将公平简化为单纯的数字对等,要求各国被动接受美国规则。
但中国强调发展权平等的实质公平,坚持共同制定新规则的权利。
这种理念差异使得任何技术性谈判都难以突破,所以我如果等着美国主动低头恐怕很难,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中美的这场关税战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中方也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但也要注意,美国的这种战略焦虑可能催生更极端的措施,但36万亿美元债务构成的行为边界不会改变。
还是那句话:中美之间,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