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部长:如果中美打起来,美军有钢铁般的意志。现在中国也有了飞机大炮,你最好保证美军真的有钢铁般的意志。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最近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所谓的“中国威胁”时,承认中国的技术进步让人眼前一亮,但同时又强调中国过于依赖科技。 他坚称战争最后不是看装备堆多少,而要看士兵的素质和意志,因此美军一定能够凭借所谓的“钢铁意志”赢得胜利。 但把战争胜负完全寄托在一些模糊的说法上,就显得过于空洞,丹尼尔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是贬低中国,只会模仿别人的成果,而美国一旦发挥“制度优势”和“创新能力”,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看起来他对美国模式极有信心,但这一套逻辑与战场的现实情况却拉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美国一直强调创新,可眼下他们的六代机研发进度迟缓,连最基础的无人机都无法实现稳定的大规模产能。 五角大楼对成本发愁,军工企业一再拖延,而他口中的“制度优势”却没能解决这些硬碰硬的技术问题。 如果真如他说的那样,美国的创新一旦启动就能超越一切,那么如今的这些困境该如何解释? 所谓的“钢铁意志”,本身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体现出来,解放军的意志力来自哪里?来自守护家园的责任,来自民众的支持,来自严格的纪律和共同信念。 这种意志根植于国家存亡,是每个士兵清楚明白为何而战的坚定信念,它不是临时鼓劲出来的,而是代代传承和长期锤炼出来的品质。 相比之下,美军的意志力更多依赖职业荣誉和待遇保障,士兵很多时候是在远离家乡、为了战略利益和国际布局而战,这种目标对普通士兵来说既遥远又缺乏情感上的共鸣。 一旦战争时间拉长,意志力并非总能维持在一个高度,历史上,美军在越南和阿富汗都面对过类似的局面,装备优势并没有换来最后的胜利。 因此,丹尼尔抛出的这句“美军有钢铁般的意志”,听起来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单靠一句激昂的口号,不可能抵挡现实中装备差距和信念差距的冲击。 现代战争已经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胜负,技术、后勤、组织力和士兵意志都是构成整体的关键。 中国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进展缩小差距,而美军却依旧停留在用“制度优势”包装自信的套路里,孰优孰劣,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