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7年,张灵甫在覆灭前,让高级将领全部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装作要自杀,跑到洞

1947年,张灵甫在覆灭前,让高级将领全部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装作要自杀,跑到洞口,用匕首往腮帮子上擦着皮划了一刀,弄得满脸都是血,倒在外面装死。当解放军战士冲到洞口时,李运良马上大声喊叫,让解放军给他找医生治伤。 这一幕发生在孟良崮战役的最后时刻,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74师团团围困在孟良崮山区。这支号称“御林军”的精锐部队,在经历了三天激战后,已经弹尽粮绝。 张灵甫的“集体自杀令”,并非一时冲动。整编74师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其将领大多受过美式训练,自尊心极强。 在意识到突围无望后,张灵甫在师指挥所的山洞里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据后来被俘的参谋回忆,张灵甫当时说:“我等身为党国高级将领,岂能苟且偷生?” 李运良这场拙劣的“表演”,恰恰是国民党军队内部深刻矛盾的绝佳隐喻。张灵甫及其整编第七十四师的覆灭,从表面看是军事较量的结果,但其根源,却深植于国民党派系倾轧、见死不救的腐朽肌体之中。 张灵甫率部攻占临沂后,志得意满,孤军深入沂蒙山区。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国民党高层尤其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的盲目乐观和急于求成。 他们误判华东野战军“溃败”,严令第七十四师等部全力北进,企图一举围歼华野主力。这道命令,将第七十四师这支“王牌”送到了地形复杂的孟良崮山区,为其被围埋下了伏笔。 当华野主力果断抓住战机,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将第七十四师合围于孟良崮时,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已不再是张灵甫部的战斗力,而是外围国民党援军的动作。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掣肘。与第七十四师毗邻的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素与张灵甫不睦。李天霞资历比张灵甫老,却未能当上第七十四军军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战役关键时刻,李天霞虽奉命增援,却阳奉阴违。他并未派出主力,仅象征性地派出一个突击支队,甚至一度谎报战况,声称已与第七十四师会合。 这种保存实力、隔岸观火的做法,使得华野可以集中精力攻打孟良崮,而无须过分担忧侧翼。 另一方面,位于第七十四师右翼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作战相对积极。黄百韬并非黄埔嫡系,属于“杂牌”将领,更需要通过战功来证明自己。 他指挥部队奋力攻击华野阻击阵地,一度攻占天马山、蛤蟆崮等要点,距离孟良崮近在咫尺。 但此时,更深层次的矛盾再次显现:由于派系不同,指挥系统混乱,黄百韬部与第七十四师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同作战。 甚至当黄百韬部付出巨大代价打开缺口时,也因通讯不畅、互信不足等原因,未能与困守待援的张灵甫形成合力。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第七十四师被围后,忧心如焚,一面严令张灵甫固守待援,一面督促周边各部队全力解围。 他甚至在电文中提出了“中心开花”的战术设想,即希望第七十四师像磁铁一样吸住华野主力,再由外围大军实现反包围。 但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各路国军能精诚团结、奋勇向前”的幻想之上。 现实是残酷的。除了李天霞的敷衍和黄百韬的孤军奋战,其他方向的援军也进展迟缓。整个国民党援军系统,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各个部件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有的畏敌如虎,不敢硬拼;有的妒忌第七十四师所受的“殊荣”,乐于见其受挫;有的则因指挥层级重叠、命令相互冲突而无所适从。 就这样,最近时相距仅数公里的国民党援军,始终无法逾越华野顽强的阻击线,眼睁睁看着第七十四师这座“孤岛”被浪潮淹没。 当解放军冲进山洞时,发现的不只是李运良。洞内还有多名将领的尸体,其中包括自杀身亡的张灵甫。 李运良后来被送往野战医院救治,在后续审讯中,他详细交代了74师的作战计划和最后时刻的决策过程。 李运良的幸存,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特殊注脚。他后来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获得特赦。 信息来源: 抗日战争纪念网|《国军名将领张灵甫之死:谜雾重重的一出“罗生门”》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