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微风]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粟裕多次包围痛歼他,但最终也没逮住他。王敬久,国军怪

[微风]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粟裕多次包围痛歼他,但最终也没逮住他。王敬久,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跟粟裕多次对其进行包抄围堵,但最终也没逮住他,不得不说,他确实称得上怪才,因为北伐战争当中,王敬久参与多次经典战役,且一路当上团长。   要说国共交锋时的奇葩人物,王敬久绝对算一个,粟裕、刘伯承在东线摆下的“围点打援”,坑得多少部队血本无归,可偏偏对上王敬久,总是吞不下这口气。   别人拼命去救友军,他却常常纹丝不动,让外人觉得他是靠运气躲劫,其实背后另有缘由。   最出名的便是泰安一战。粟裕先搞虚晃,转头狠揍72师,同时埋伏下口袋阵,等着援军上钩。   按常理,王敬久该火速驰援,可他就是死守不动。结果72师没了,他打下的部队却安然无恙。   旁人说他胆小,可换个角度看,那其实是他本能的选择,“宁可骂我缩头,不要搭上全军。”这种心态,直接让他和别的国军将领走上了不一样的路。   类似的情况在孟良崮又重演。这回74师身陷绝境,各路援军一片忙乱,唯独王敬久还是“装聋作哑”。   最后74师全军覆没,成了国民党在华东最惨的败仗之一,他也因此彻底丢了蒋介石的信任,羊山集失利后,他就被撤下火线,再也没跟大规模战役沾过边。   其实王敬久并不是天生窝囊。往前推,他早年的履历可相当硬气,北伐里,他一个个硬仗立功,从连队一路杀到团长,名气在黄埔同学中不小,甚至和王仲廉、王家修并称“徐州三王”。   而在抗日战争,他在淞沪会战等大场合都冲在一线,带兵拼得也狠。可以说,他当年也是敢打敢拼的硬骨头。   那为什么到了内战,他就“变脸”了呢?除了性格趋向保守,更重要还是大环境。国民党部队山头林立,调度混乱,你就算真心要救友军,也未必有人来呼应。   但粟裕、刘伯承的“围点打援”又太阴狠,下子弹进了圈套,连整建制部队都保不住,王敬久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渐渐养成“宁求自保,不救同僚”的思路。   从个人角度讲,他没信错,至少保住了自己的部队和性命,可从全局看,这种选择却加速了国民党的分崩离析。   他的消极,让蒋介石对他彻底寒了心,再无重用。最终去了台湾,躲进课堂里当起了教官,从此在战场上销声匿迹。   细看王敬久的一生,很有讽刺意味,前半段,他是冲锋陷阵的热血军官,后半段,却成了人人诟病的“缩头中将”。   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勇气,而是在那种派系林立、互不信任的环境里,他早已不敢再孤注一掷。   于是刘伯承、粟裕虽然屡次想拿他开刀,却都落空,他也因此成了“幸存者”。   王敬久身上折射的,不单是个人的成败,更是蒋家军顽疾的体现。没有团队配合,也没有统一指挥,再勇的将领也只能自保。   王敬久的选择,短期是活下来了,但长远却也注定被历史边缘化。他既幸运,又可悲。   【参考资料:大抗战:国军抗战名将——王敬久丨抗日战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