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8克钍就能让汽车跑15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8圈吗?这不是科幻,而是钍能源强大潜力的体现,如今世界首个钍基反应堆在我国,正让这种潜力逐步走向现实。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能想象吗?仅仅8克钍,就能让一辆汽车跑足足154万公里,相当于围着地球转38圈。 想想看,普通家用车一次加满油,跑个500公里就得找加油站,而8克钍能陪你跑上几十年,这画面简直让人怀疑是在看科幻电影,但这不是幻想,而是钍能源潜力的真实写照。 如今中国在钍基熔盐堆技术上的突破,正悄然让这个未来离我们越来越近。 “钍”这个名字,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很陌生,它其实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放射性虽有,但在自然界里的储量却比铀多得多,全球探明储量在1200万吨左右,是铀的三倍。 而中国手里的“钍牌”更是亮眼,白云鄂博矿一个地方的钍储量就超过22万吨,占了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8%。 更关键的是,它的能量密度惊人,科学家算过,8克钍释放的能量能顶得上23万升汽油,或者说,1吨钍的发电量能和200吨铀、350万吨标准煤掰手腕。 发电时不排温室气体,核废料的放射性在三百年后就会大幅下降,安全性比传统核能更胜一筹。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就已经造出过钍基熔盐堆,并且成功运行了好几年,证明这东西完全可行。 可惜的是,钍堆没法产出核武器原料,加上当年石油便宜得像不要钱,美国政府对清洁能源的兴趣寥寥无几。 1976年实验堆被关闭,团队解散,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就此中断,熔盐泵、耐高温材料这些关键设备的制造手艺,也跟着一起丢进了历史的尘埃里。 之后的几十年,美国在这个领域几乎没再认真投过钱,如今想要重拾这项技术,不仅要补实验数据,还得重建产业链,至少得花上十几年才能追上。 而中国在钍堆技术上的故事,几乎是另一种走向。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启动了“728工程”,第一次把钍基熔盐堆的发展纳入计划,并在1971年建成了零功率冷态熔盐堆实现临界,但当时受限于工业基础和经济条件,后续只能转向更成熟的轻水反应堆。 时间来到2011年,中科院正式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专项,计划用20年时间完成从实验到应用的全过程。 2017年,钍基熔盐堆项目正式落户甘肃武威,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23年6月7日拿到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标志着全球最先进的第四代钍基熔盐堆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为什么说这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试验示范到商用普及,再到安全性、经济性全面升级的四个阶段。 三代核电站在安全标准上提升巨大,已经成为如今的主力,而四代技术则要求更高,既要安全可靠,还得效率更高、污染更低、燃料更容易获得。钍基熔盐堆正是其中的代表。 想象一下未来,当钍能源真正成熟时,一辆小小的汽车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加燃料,货船横跨大洋不再烧掉成千上万吨的柴油,城市供电稳定清洁,工业生产也能零碳排放。 能源不再是制约发展的枷锁,而会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触手可及。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技术继续突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在钍基熔盐堆这条赛道上跑在了最前面。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那个让8克钍驱动汽车跑154万公里的未来,就会从实验室真正驶向现实的公路。 对此,大家觉得汽车用“钍”会成为现实吗?到时候大家开车不用油了,有什么优缺点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