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打击,德国太狠了! 9月10日,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表示,他们将发起一场所谓纵深打击倡议,利用远程无人机,对俄罗斯领土实施打击。 德国将提供至少3亿欧元,签署数千架远程无人机合同,和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企业合作,这些无人机将用来打击俄罗斯领土,对俄罗斯袭击基辅复仇。 咱们先看看德国这次提供的无人机到底有多厉害。乌克兰自主研发的 Leleka-100 无人机,虽然原本主要用于侦察,但经过改装后已经具备携带小型炸弹的能力,最大航程可达 100 公里。 而德国企业赫尔辛公司(H3 Dynamics)生产的 HX-2 型攻击无人机更厉害,配备人工智能系统,航程是普通无人机的 4 倍,还能抗电子干扰,在实战中已经展示出对俄军指挥中心等关键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 更关键的是,德国这次提供的无人机不仅仅是成品,还包括技术转让和生产线建设,这意味着乌克兰未来将具备自主生产远程打击武器的能力,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其实德国对乌克兰的无人机援助早就开始了,只是这次规模和力度空前。早在 2023 年,德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 300 架 “矢量”(Vector)无人机,这种无人机采用碳纤维材料,静音效果好,能在恶劣天气下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还能实时传输高清视频。 在 2023 年 9 月的一次行动中,乌克兰军队就使用德国制造的 “矢量” 无人机对俄罗斯布良斯克地区发动袭击,虽然部分被击落,但已经让俄罗斯感受到了威胁。 到了 2024 年,德国进一步升级援助,向乌克兰交付了 4000 架配备人工智能技术的攻击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可以自主识别目标,甚至能在电子战环境下保持作战能力。 而这次的 “纵深打击倡议”,可以说是德国对乌克兰无人机援助的 “终极版本”,直接瞄准了俄罗斯本土的战略目标。 德国这次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背后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政治上的考虑。德国总理默茨领导的新政府上台后,一改前任朔尔茨政府的谨慎态度,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对俄政策。 默茨本人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他认为只有通过军事压力才能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 其次是军事上的需要。随着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俄罗斯的 “柳叶刀” 无人机和 “伊斯坎德尔” 导弹对乌克兰造成了巨大损失,德国认为必须通过提供远程无人机来帮助乌克兰获得战略平衡。 最后是经济上的算盘。德国军工企业早就盯上了乌克兰这个巨大的市场,通过合作生产无人机,德国企业不仅能获得订单,还能在战后重建中占据先机。 比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已经与乌克兰签署协议,将在利沃夫建立无人机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 10 亿欧元。 不过德国的这一行动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首先是可能引发俄罗斯的直接报复。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就警告过,如果西方国家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将被视为 “直接参战”,俄罗斯将采取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进行反击。 就在德国宣布 “纵深打击倡议” 的前一天,也就是 9 月 9 日,俄罗斯刚刚对基辅发动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出动了 800 多架无人机,目标直指乌克兰政府大楼,这显然是对西方援助的一种警告。其次是可能加剧北约内部的分裂。 虽然美国和英国支持德国的行动,但法国、意大利等国对此持谨慎态度,担心这会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更麻烦的是,德国国内也有反对声音,左翼政党和部分民众担心这会让德国卷入一场 “代理人战争”,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的无人机援助确实能在短期内改变战场态势。乌克兰目前每天消耗的无人机超过 3000 架,其中大部分是本土生产的 FPV 自杀式无人机,虽然成本低(约 800 美元),但射程短、精度差。 而德国提供的远程无人机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比如 HX-2 无人机的射程可达 100 公里,能直接威胁俄罗斯境内的弹药库、铁路枢纽等目标。 更重要的是,德国的无人机具备 “察打一体” 能力,能在侦察的同时发动攻击,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不过俄罗斯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 “铠甲 - S1” 弹炮合一系统和 “道尔 - M2” 防空导弹对无人机有很强的拦截能力,而且俄罗斯每月能生产 6000 多架无人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所以德国的无人机援助虽然厉害,但能否扭转战局还很难说。 德国这次的 “纵深打击倡议” 是俄乌冲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已经从防御性转向进攻性。 这不仅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当然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但德国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在火上浇油。 我们只能祈祷,政治家们能保持冷静,通过对话而不是武器来解决争端,毕竟战争带来的只有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