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据媒体8月28日报道,德国北海的一个重要风电项目早期曾多次考察中国知名风机品牌,项目组详细对比了产品性能和服务体系,评估后认可度一直很高。   大家都觉得国产大功率风机凭借技术先进、价格适中,具备很强竞争力,谁料到了最后投标环节,业主忽然以“规范升级、环境要求特殊”等理由,临时把中国品牌排除在外,最终中标的依然是当地企业及其他欧美巨头。   很多业内的人士看在眼里,也很清楚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欧洲特别需要中国的稀土,用来制造高性能永磁体、驱动新能源设备。   在核心装备招标中却不断通过调整标准、提高认证要求等方式,为中国企业进场设下障碍,可以说,既享受中国资源带来的便利,又在高附加值领域留出壁垒,吃相颇让人无奈。   其实细细分析一下原因,也不难理解为何市场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画风,现在欧洲推动绿色转型,风电、光伏需求持续攀升,但本地稀土产能和原材料供应远远跟不上。   中国无论从开采到加工、从产业链管理到技术积累,始终保持着全球优势。   欧美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又绕不开中国的原材料,却又怕技术和终端市场被中国厂商切走,因此在产业链上出现了限制、在成品端又设立各种隐性门槛。   这些做法从短期看,确实可能保护了本地一些产业,但长期来看,不符合全球产业合作的主流趋势。   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光有产品实力还远不够,还必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公司积极参与欧洲标准起草,努力争取更多认证,有些还专门设立了欧洲研发或售后中心,目的就是和海外客户建立更紧密、更长期的合作关系。   这几年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国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只有在知识产权、合规管理、服务体系等多个层面实现突破,才能真正打破这些人为设置的障碍,同时也要增加品牌影响力,争取赢得当地更多认可。   这样一来面对欧洲不断变化的市场门槛,中国企业才能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议价权。   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在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越发明显,就算风机招标一时遇阻,欧洲新能源升级还是不会脱离中国稀土资源,产业互补其实远比竞争激烈。   欧洲要追求绿色转型少不了中国大批高质量、低成本的原材料和成熟装备,中国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创新、苦练内功,才能稳步拓展国际市场,逐步争取更多话语权。   中国稀土远赴欧洲中国风机又遭遇重重门槛,背后折射的其实正是国际产业合作的复杂博弈,对中国企业来说每一次挑战也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只有持续投入科技、深入本地运营,用实力和口碑说话,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合作空间也会更广阔,中国企业如果能真正做到自主可控,坚持全球化协作,最终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市场地位。   参考信息:财经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