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造螺旋桨战机的国家全世界有将近四十多个:日本、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苏联、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等等。螺旋桨战斗机在航空发展史上占了很大一块,尤其是从一战到二战那段时期,很多国家都搞出了自己的型号。这些飞机靠活塞发动机驱动螺旋桨,提供推力,速度一般在几百公里每小时,火力靠机枪或炮。全世界能独立或通过许可生产这种战机的国家确实不少,接近四十个甚至更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像日本、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苏联、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这些,都在历史上留下过痕迹。为什么这么多?因为那时候技术门槛不算太高,发动机和材料能搞到手,就能组装或改进。到了喷气时代,玩家就少多了。先说日本,二战前他们从欧美引进技术,三菱和中岛公司是主力,零式战斗机是最出名的,航程长,机动好,在太平洋战场上跟美国飞机干了不少架。日本的工业体系在亚洲算领先,生产规模大,零式产量超过一万架。不过后期资源短缺,质量下降了。中国那时候航空工业起步晚,主要靠引进和组装,抗日战争期间从美国弄来P-40战鹰,在昆明等地维修和改装,也算有基本能力。解放后沈阳飞机厂开始许可生产苏联型号,但早期更多是组装。英国是老牌航空强国,霍克公司出飓风式,超级马林公司出喷火式,这些在不列颠战役中顶住了德国空军。英国飞机设计注重机动和速度,产量巨大,喷火式总共造了两万多架。法国在二战前有德瓦蒂纳公司,MS.406是他们的主力,速度快,但德国入侵后生产线停了。法国航空工业历史长,一战时就领先,MS.406出口到几个国家。意大利的马基公司造C.202,火力强,机动灵活,在北非战场上表现过。意大利跟德国合作多,技术共享,但产量不如德国大。西班牙内战后从德国引进He112,希斯帕诺公司在马德里周边生产许可版,数量有限,主要用于本土防空。德国是螺旋桨战机的霸主,梅塞施米特Bf109产量最多,超过三万架,Fw190也厉害,速度达到700公里每小时。德国工业强,设计先进,但后期盟军轰炸影响生产。瑞典萨博公司J21是二战后型号,但战时他们中立,也生产过一些许可机。瑞典航空独立性强,注重本土需求。波兰PZL公司P.11在1939年入侵时用过,是单翼机,出口到罗马尼亚等国。波兰工业在东欧算不错,但被占领后生产线转给德国。匈牙利从意大利许可Re.2000,在布达佩斯工厂生产,数量几百架,用于东线作战。捷克阿维亚公司B-534是双翼机,二战前出口多,德国占领后继续生产。保加利亚DAR公司小规模造DAR-10,基本是本土设计,但技术落后。罗马尼亚IAR公司IAR-80是单翼机,速度快,在东线打过苏联飞机,产量几百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维也纳工厂参与He51生产,基本融入德国体系。苏联拉沃奇金和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出La-5和Yak-9,产量巨大,Yak系列总共三万多架,在卫国战争中关键。苏联工业动员力强,从战前就大规模生产。巴西在圣保罗航空工厂许可生产德国Focke-Wulf型号,二战时中立,但有基本制造能力。阿根廷胡安·德拉西尔瓦工厂造Pulqui原型,不过那是喷气,早期的螺旋桨机更多是引进。南非阿特拉斯公司后期造Impala,但战时从英国引进技术。埃及在开罗工厂组装英国飓风式,主要靠英国支持。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国家也掺和进来。美国当然是巨头,P-51野马和P-47雷电产量惊人,P-51总共一万五千架,速度快,航程长,在欧洲和太平洋都主力。荷兰福克公司D.XXI,二战前生产,出口到芬兰。芬兰自己也组装过一些。澳大利亚联邦飞机公司造回旋镖式,用于太平洋防卫。加拿大从英国许可飓风式。比利时雷尼尔公司有RS.3,但规模小。瑞士有莫拉纳-索尔尼耶许可版。土耳其从波兰引进P.24。伊朗和伊拉克引进英国机型。南斯拉夫伊卡鲁斯公司IK-3。希腊从波兰买P.24,但没本土生产。葡萄牙小规模组装。泰国从日本引进Ki-27。墨西哥有基本维修能力,但不生产。智利引进意大利机。秘鲁组装美国机。这些国家加起来,确实超过四十个,有些是许可生产,有些是小规模组装,但都算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