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生病却没钱治,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他是特务,不治也罢,不用管他!” 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准备去江陵县看望自己的老战友。 结果,当车门打开时,却看见屋里有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 而这人正是1935年强渡大渡河时第一个跳上铁索的突击班长,此刻却连买药的钱都凑不齐。 然而,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从1039的那个木盒子被偷走说起。 1935年5月29日,在大渡河的泸定桥旁,22岁的战士侯礼祥为了大部队能够安全渡河。 他把大刀咬在嘴里,腰缠八颗手榴弹冲向悬挂几百米的铁索。 而他们边爬铁索,还要面对对岸机枪的疯狂扫射。 当时,侯礼祥不幸右肩中弹,身后的团长杨得志在嘶吼"礼祥顶住"。 这个江西农家子弟硬是爬完十三根铁索,用身体为后续部队撑开突破口。 而他在湘江战役的惨烈更刻骨铭心。 1934年,侯礼祥背着腹部中弹的杨得志突围,自己后背嵌着三块弹片仍跑了二十里。 当卫生员在没任何消毒和止痛的医疗环境下,刺刀给他取弹片时,他硬是没喊出一声。 两人这份过命交情,在此后的日子里日益凸显, 在1939年,侯礼祥奉命潜伏敌后时,杨得志亲手塞给他的纸条:"见字如晤,必不相负"。 1943年,江陵县的深夜,一伙土匪翻走了侯礼祥床底藏着证明自己身份文件的樟木箱。 从此,让他1949年找组织时陷入了绝境。 因为,县档案馆里他的姓名被误登记为"李祥"。 而真正的汉奸李祥档案里竟然写着"曾任红军营长"。 更荒诞的是,他潜伏期间担任国民党联保主任的经历,成了"投敌叛变"的铁证。 1957年"反右"运动中,侯礼祥被发配劳改农场。 他试图托人给已是济南军区司令的杨得志送信,却被干部当成"攀附首长"的骗子。 1967年的寒冬,他拖着劳改致残的右腿走三个月到济南,哨兵见他衣衫褴褛直接驱赶。 直到杨得志下班时,才在军区门口认出这个曾救自己两次的老兵。 1973年,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后立即彻查此事。 当看到江陵县干部递来的"李祥特务案"卷宗时,这位素来温和的将军竟然发怒嘶吼。 为了昔日过命交情的老战友,他连夜联系杨勇、叶剑英等老帅联名作证。 不久,他发现更惊人的内幕。 当年安排侯礼祥潜伏的地下党领导,早在1945年就牺牲在日寇监狱。 调查组在侯礼祥家墙缝里找到半张1938年的党费缴纳收据,县档案馆尘封的敌伪档案中,也发现他1942年秘密传递的日军布防图。 1975年平反文件下达时,侯礼祥终于有了希望。 "恢复红军待遇",这一刻彻底平反,他恢复了曾经的荣誉。 然而,组织补发的第一笔津贴,他没有留着治病,而是全部买了铅笔送给了村里的小学。 1991年侯礼祥去世时,灵柩上覆盖着杨得志派人送来的旧军旗。 葬礼上来了个特殊人物。 当年偷木箱的土匪在临终忏悔,说出把文件卖给敌特机关的真相。 而杨得志在回忆录里专门写下:"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官方记录是十七人,因有位英雄的名字被写错了二十四年。" "凡对历史存疑者,当以活着的记忆为证。" 这句话后来成为全国优抚对象档案核查的行动准则,让三千余名与侯礼祥类似处境的老兵在生命最后岁月重获尊严。 主要信源:(江陵县档案馆——《失踪的红军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