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 第二次中国冲击 大卫·奥特尔和戈登·汉森在2000年以后,发明了一个“中国冲击”概念,说的是中国对美国就业的影响。这个影响其实不大,美国制造业就业本来就不断减少,主要是政治性冲击。在这个宣传中,中国的形象仍然是很弱的弱者,美国没事找事攻击占便宜。 刚两人在纽时提了“china shock 2.0”的概念。这个从学术上提出有段时间了,但这回是在媒体上宣传了。这次说法就不一样了,挑战严肃多了。 China Shock 2.0叙述中,中国从弱者变成了很强大的一方。美国擅长的创新领域:航空、人工智能、电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技术、核能和聚变能,全都面临中国竞争。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无人机和太阳能硅片成了中国绝对优势。 中国企业压倒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不是因为行政命令,而是在“产业政策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中取得了胜利。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准备好与中国企业竞争。长期以来,美国政策制定者在嘲笑中国的产业政策,但现实说明,他们错了。 这文章说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从技术创新上要战胜美国了,而且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这是历史上美国首次面对这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