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寒冬,辽沈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便接到一道密令:“率部星夜入关,切断傅作义西逃之路!”
程子华
此时的华北战场正值平津战役前夕,毛泽东已在棋盘上布下杀招——以华北杨得志、杨成武兵团佯攻张家口,诱使傅作义嫡系35军驰援,再由程子华兵团秘密入关截断其退路,最后完成合围消灭35军,迫使傅作义放弃抵抗。
程子华深知此战的意义,他收到入关的命令后,指挥部队马蹄裹布、车轴缠麻,如幽灵般穿越长城隘口,战士们呵出的白气凝成冰霜,却无人敢生火取暖——因为毛泽东专门下令:“入关行踪必须隐蔽,要让傅作义以为东北野战军还在休整!”
12月5日拂晓,程子华率部行至北平东北的密云城下,侦察兵报来消息:“城内仅驻守保安团及伪警察2000余人,多为土匪地主武装,装备低劣。”程子华凝视地图,心中思绪万千:密云扼守平古铁路与潮白河渡口,若放任不管,恐成后勤隐患;但若强攻,则可能暴露东野行踪。最终程子华果断拍板:“速战速决!天亮前拿下密云!”
东野部队入关
程子华的决定并非鲁莽,他的兵团刚在塔山接受了血与火的淬炼,连国军的“赵子龙师”都曾碾碎,何况区区杂牌?但攻城战斗打响后,程子华才发现情报有误,密云守军实为3个团6000余人,地主武装更如困兽死斗,他们高喊“城破即死”,竟将百姓驱上城墙当肉盾,战斗一时陷入胶着。
更要命的是,密云的枪声惊动了200里外的傅作义,他判断出东野的主力部队已经入关,马上下令让35军撤回北平,同时派出104军星夜驰援,与35军会合。
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得知程子华打密云后大怒,因为如果让35军逃回北平,北平攻城战将多付出数万将士的性命,这座千年古城也可能毁于炮火。毛泽东马上向程子华发电,痛批他“因小失大”。程子华在收到电报后,留下东野11纵继续攻城,自己亲率主力奔赴平张线。
毛泽东
35军的军长是郭景云,此人非常骄横,他本来可以在12月6日就撤走,但他却说:“我们有足够的汽车,共军即使有小量部队袭扰,也难以阻挡。再说,我们来时,一天就赶到张家口,回去还能要两天不成?”
等35军在12月7日撤退时,便遭到了杨得志兵团4纵12旅的阻击,部队在新保安停滞不前。到了12月8日黎明前,赶来的3纵和4纵已经将新保安包围了。12月10日,程子华终于率领部队赶到新保安,完成了对35军的合围。12月22日,35军被我军全歼,军长郭景云自杀。
就在程子华带领主力奔赴平张线的同时,东野11纵用2天的时间攻下了密云,以负伤693人、牺牲450人的代价消灭守敌6000余人,此战的敌我战损为4.64比1,从战果上来看可谓大胜。
虽然程子华带领部队打了胜仗,却因暴露东野行踪被严厉批评。1949年9月,正带领部队一路南下的程子华突然调任山西省委书记,从此离开了军队。1955年授衔时,这位红军时期便担任军团长、解放战争中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将领,成为解放军19个兵团司令中唯一未获军衔者。
程子华晚年时,并不承认自己当年指挥密云之战存在失误,他认为此战并非“节外生枝”,而是一场“顺手牵羊”的胜利,完全达到了战役初期的预期目标。程子华的理由不无道理:密云之战不仅提升了我军士气,还为后续行军扫清障碍,最终并未影响我军的总体进程。
晚年的程子华
密云之战的争议,本质是军事哲学的两难:战术层面,程子华判断正确,密云确为行军障碍,歼敌亦是提振士气;战略层面,毛泽东的全局观要求“舍小利谋大势”,任何风险都需规避。此战的功过在历史中见仁见智,只是若当时形势再严峻些,或许局势将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