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天,毛主席在武汉突然问了一句:“洪麻子怎么样?”韩先楚愣了一下,小声说:“还在吉林劳动呢。”毛主席点了点头,语气一下子重了:“他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 要说洪学智的下放,还得从1959年庐山会议那阵讲起。 那年夏天,庐山上的天儿不算热,可气氛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彭德怀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洪学智没说什么,但架不住他跟彭德怀关系近,干的又是总后勤的活儿。 结果也被一撸到底,从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调到吉林省当了个农业机械厅厅长。 可问题来了,别人要是被这么一整,早就心灰意冷了,可洪学智没有。 他跟人说得很干脆:“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当官。上面安排我干啥,我就干啥。” 这话别人说是表态,他说却是认真的。 到了吉林,他跑农场、下车间、进工厂,天天跟工人农民打交道,吃饭洗澡都在一起,连床铺都是上下铺,没一点儿架子。 他最上心的,是搞农业机械化。 1963年,他带人去四平农机厂,琢磨着怎么把国外那种自走式收割机仿出来。 工人说难,他就跟着一起熬夜画图纸、拆零件,最后真给鼓捣出来了,这是中国第一台国产自走式收割机。 那年冬天,洪学智回到四平,又特意绕道去了一趟旧庙,那是他当年打四平战役时的指挥所。 庙没了屋顶,墙上还留着弹孔,他站那儿看了好久,眼圈都红了。 也有人来看他。有一次,开国少将邓岳千里迢迢跑来探望,还特地立正敬了个军礼。 洪学智赶紧把人拉到屋里,悄声说:“你这样太显眼,别把你也搭进来。” 当晚两人喝了点酒,聊了会战场旧事,第二天,邓岳走了,连办公室都没进。 可就算这样低调,也没能彻底躲过风浪。1965年,毛主席来武汉开会,韩先楚在场。 毛主席突然问:“洪麻子怎么样?”韩先楚愣了一下,说:“他还在吉林下放着呢。” 毛主席听完这话,放下手里的烟,盯着他说:“他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 这句话,打破了洪学智命运的沉寂。 一年后,洪学智进京开会,韩先楚当面把毛主席的话转告了他。 他听完,只说了一句:“我在吉林很好,学到了很多东西。” 别人听了都觉得他可能是敷衍,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真这么想的。 当年在金宝屯农场,有人起草规定,凡是偷拾玉米的老百姓,一律清理驱赶。 洪学智看了以后直接反对,说:“他们不是偷,是穷得没办法。我们不能再给他们一脚。” 后来,他还自掏工资,接济困难知青,给贫困学生送大衣。 有人说他傻,他就笑笑:“我这些年,工资也没少发。” 他干活是真拼。全省200多个农机维修点,没几个是他没去过的。 有一次修机器,他跟工人一起钻到机身下面,手划破了,连眼都没眨。 工人说:“这厅长,不带一点架子。” 再往后,就是他重返军队了。1977年,他被调回中央,主持国防工业工作。 他搞激光测距仪,带队做“军转民”,还组织给西北贫困地区捐了24万件棉衣。 1980年,他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彻底革新了解放军的后勤体系。 1988年,他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唯一一位“两膺上将”的人。 可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翻了身”。他说:“革命不是演戏,换个场景也得演好。”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他这辈子就没怨过?其实不然。 1962年,他在四平看到战友牺牲的旧址,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掉。 他说:“能活着已经很幸运,只是对不起那些没回来的兄弟。” 毛主席当年那句话,救的不只是洪学智这一个人,更是救下了一个对党和人民始终忠诚的老战士。 有些人,哪怕沉默多年,也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