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特使见了一面后,塔利班态度转变,扭头拒绝了中方的善意提醒 塔利班最近像变了个人,刚和美国人握完手,转头就开始和中方“唱反调”,中俄伊巴四国才刚在联大上提醒他们:你们国内的极端组织还没清除干净,别自欺欺人。 结果塔利班不仅不领情,还当场否认,说阿富汗“早就安全得很”,这是在打脸,还是在押宝?关键是,这一切就发生在他们和美国特使会面之后,背后的算盘,不简单。 这次塔利班和美国的接触,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铺垫,从年初开始,塔利班就通过卡塔尔这个“中间人”,和美国人悄悄来往,已经有四次换人质的操作。 这次放了一个美国公民出来,看上去是“人道主义”,但显然是一张谈判的“入场券”,特朗普政府压着塔利班要求归还曾被美军使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那是个战略要地。 塔利班之前态度强硬,现在突然又递出“橄榄枝”,不仅释放人质,还主动会面,很明显,他们是想用“合作姿态”换取美国的“安全背书”。 但转头一看,面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这几个邻居联合提出的反恐关切,塔利班却一口回绝,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方向问题。 在美阿关系看似“回温”的背后,是塔利班在试图塑造一种“我已经掌控全局”的形象,他们声称境内早已没有激进组织活动,甚至说“安全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可昆都士的爆炸案、“ISISK”的存在、巴基斯坦塔利班在霍斯特的训练营,全是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根本不是“传说”。 塔利班这么说,目的无非是一个:让外界觉得“我有控制力”,从而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拿到更多筹码。 毕竟,要是承认还有恐怖组织活动,不但会被要求清剿,还可能影响美方的合作意愿,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现在正需要一些“中东成就”来为自己2026年中期选举造势,塔利班显然看得清这点。 但问题是,这种“一边说,一边做”的策略,邻居们未必买账,中、俄、伊、巴这几个国家,提反恐问题不是故意挑事,而是有现实考量。 阿富汗要是继续成为极端势力的“孵化器”,首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邻国,不管是中国的西部边境,还是伊朗的什叶派社群,亦或是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缓冲,这些都早已和阿富汗局势绑在一起。 更何况,塔利班不配合反恐,就意味着很多地区项目都要停摆,比如中国原计划修建的瓜达尔港到喀布尔的高速公路工程,还有俄罗斯想推进的天然气管道协议,都是建立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的。 现在塔利班把这些视若无睹,不仅可能失去援助,还会让潜在的投资方彻底失望,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把钱投进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黑洞”。 从这次态度转变来看,塔利班似乎更倾向于把宝押在美国身上,这种“赌局”也许看起来回报高,但风险更大。 要知道,美国的战略一向是“可进可退”,今天可能给你一点甜头,明天说走就走,2019年那次撤军,阿富汗人还记忆犹新。 而邻国的合作,虽然要求多但相对稳定,中方提的“安全换发展”,俄方讨论的“能源互利”,伊方呼吁的“宗教包容”,巴方推动的“边境管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合作方案,塔利班如果真想稳住国家局势,这才是该下功夫的方向。 现在这副“对美热情、对邻忽视”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在玩火,短期也许能换来一两个谈判机会,但长期看,只会让自己在地区国家中越来越孤立。 塔利班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两难局面:要么继续“掩耳盗铃”,在美方面前装得像个合格的政府;要么正视问题,协调各方,走上真正的国家重建之路。 中国的提醒,不是干涉,而是提醒;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的声音,也不是挑刺,而是共识。 塔利班如果连这点都听不进去,只想靠外交辞令混日子,那未来就不是“发展机会”错失那么简单,可能连基本生存都难保。 美国人可以走,邻国却永远不会搬家,塔利班要想在国际社会立住脚,不能只学会怎么“谈判”,更要学会怎么“负责”。 塔利班现在面对的不只是外交选择,而是一场“信任危机”,美方的鼓励,或许是一时;邻国的提醒,才是根本,如果他们再不拿出实际行动,别说发展,就连稳定,也将变成泡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