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啥突然愿意卖给中国重型发动机? 最近这事儿闹得挺大,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在9月6日公开放话,说他们准备向中国供应宽体客机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和推力26吨的PD-26重型发动机。这发动机是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开发的,原本是俄罗斯自家航空项目的心头肉,现在突然愿意卖给中国,让人忍不住多想两眼。说实话,这不是俄罗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普京刚从中国回来没几天,就在9月5日跑到萨马拉的ODK-库兹涅佐夫发动机厂转了一圈。那天他直奔生产线,强调俄罗斯的发动机产量这四年涨了50%,现在已经是世界前五的水平,还特别点名PD-26这个项目,得赶紧加速开发和批量生产。 普京这趟视察不是白转的,第二天曼图罗夫就出来表态,明确说PD-26可以给中国宽体机用,还能搭上复合材料机翼的技术支持。 这节奏快得像商量好了似的,其实跟普京8月底到9月初的访华行程脱不开干系。他参加了天津的上合峰会,又转去北京看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那场面气势磅礴,中国军工和民航的展示让俄罗斯人看在眼里。回来一合计,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在西方制裁下卡得死死的,再不找东方伙伴合作,怕是连自个儿的项目都保不住。 俄罗斯为啥这么急?说白了,根子在乌克兰冲突后西方的全面封锁上。从2022年开始,美国和欧盟就把高科技供应链对俄罗斯掐得死死的,航空发动机这种核心部件更是重灾区。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和MC-21中型客机,本来都指望进口西方部件,现在全线国产化,但进度慢得像蜗牛爬。PD-14发动机好不容易在2018年过关,但重型的那块儿,PD-35项目从2016年启动,到现在2025年了,还在测试阶段,推力目标35吨,但实际落地遥遥无期。 PD-26就是它的缩小版,推力26吨,专为MC-21-500和MC-21-600型号设计,也能给伊尔-100军用运输机上。俄罗斯自己都快撑不住了,民航机队从2022到2025年,只添了13架新机,本来计划82架的,现在全靠“超级喷气机”和零星的SSJ-100顶着。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崩盘在即,急需外部资金和技术反馈来续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市场,又在C919和CR929项目上发力,俄罗斯一看,这不就是救命稻草吗? 俄罗斯卖发动机的动机其实挺现实的。一方面,钱的问题。西方制裁让俄罗斯国库吃紧,石油天然气出口虽还能卖,但高科技出口基本停摆。卖PD-26给中国,不光能换来真金白银,还能拉动联合发动机公司(UEC)的订单。曼图罗夫直言,这发动机现在正用于伊尔-100的研发,将来也能给MS-21系列上,俄罗斯自己用得上,但多卖点出去,就能缓解财政压力。 另一方面,技术互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起步晚,但进步飞快。C919的CJ-1000A发动机已经量产,但重型宽体机的动力系统还得靠进口或合作。俄罗斯知道,中国自己的重型发动机研发周期短,估计再过几年就能独立搞定,到时候像苏-35战机那样,中国可能直接婉拒了。 所以现在卖,既帮中国少走弯路,又让俄罗斯保住市场份额,双赢的买卖。俄罗斯媒体也炒作,说这能打破美国的航空垄断,中国买了就能少受制于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么简单。PD-26虽然听起来牛,但实际靠谱度还得打问号。它是PD-35的衍生品,PD-35本身就因为制裁延期了好几年,核心部件像高温合金和精密轴承,全靠俄罗斯本土挤牙膏式生产。 今年9月,俄罗斯宣传说PD-26已经进入交付阶段,能做台架测试,但真要上飞机,还得飞上天验证油耗、耐久性和可靠性。俄罗斯的制造能力这些年下滑严重,好多专家直言,供应链断裂后,质量控制跟不上趟。万一卖给中国后,出点小毛病,那合作就黄了。 中国这边也谨慎得很,不会盲目的乐观。官宣容易,落地难,谈判得谈条款、技术转让得一步步来。俄罗斯过去对核心技术守得紧,现在松口了,但谁知道是不是留了一手? 总的来说,俄罗斯突然卖重型发动机,不是什么慷慨大方,而是被逼到墙角后的自救。西方封锁让它没了退路,中国崛起又给了它机会。这笔交易如果谈成,对中俄航空合作是利好,对全球市场也是搅局。但眼下,一切还得等子弹飞一会儿。谈判桌上,技术细节、价格条款、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硬骨头一个都绕不过。俄罗斯的诚意,中国会掂量;中国的需求,俄罗斯也得满足。未来几年,C919和CR929如果装上PD-26起飞,那画面想想都带劲。但前提是,这发动机得真行,得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