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是时任东北军驻沈阳北大营陆军第7旅第620团团长的王铁汉! 王铁汉出身辽宁盘山的农户家庭,打小就听着家乡被列强侵扰的故事长大,18岁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时在毕业论文里写“军人之责,在守土卫国,而非苟且偷生”,这话后来成了他带兵的信条。 1931年时,他刚满28岁,620团是东北军里出了名的“硬骨头”,全团士兵大多是辽宁本地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比谁都深。 九一八事变当晚,他正在团部整理训练报告,突然听到营区外传来密集的枪声,一开始还以为是日军搞演习——毕竟之前这种“演习”已经搞了好几次,上级也反复强调“避免冲突”。 可没等他走出团部,通信兵就跌跌撞撞跑进来,说日军已经突破了北大营的西围墙,正在往营区里冲,还喊着“缴枪不杀”。 王铁汉立刻让人去联系旅长王以哲,可电话线路早就被日军切断了;又派通讯员去其他营传达命令,却发现不少士兵还在睡梦中,有的甚至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日军的子弹击中。 当时东北军的“不抵抗命令”确实传达到了各团,要求“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可看着身边倒下的士兵,听着营区里的惨叫声,王铁汉攥着拳头骂了句“不能就这么等死”,当即决定违抗命令,组织反击。 他把团部的警卫排拉了出来,又让人去库房抢枪——日军已经摸到了库房门口,几个负责看库的士兵正拿着刺刀拼命阻拦。王铁汉带着人冲过去时,一个年轻士兵刚把刺刀捅进日军的胸膛,自己也被另一把军刀划中了肚子,倒在地上还喊着“团长,快拿枪”。 王铁汉红着眼眶让人把枪分下去,又把剩下的士兵分成几个小队,分别守住营区的东、南两个出口,他自己带着警卫排往西侧日军最多的地方冲。 日军本来以为东北军会像之前一样“不抵抗”,没料到会突然遭遇反击,一时间被打懵了,进攻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这场反击从半夜一直持续到天快亮,620团的士兵大多只拿着步枪,连重武器都没来得及架起来,可没人往后退一步。王铁汉的左臂被流弹擦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他却没顾上包扎,还在喊着“把他们打出去”。 后来因为日军的增援越来越多,装备也比东北军好太多,王铁汉知道再硬拼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才下令突围,带着剩下的士兵往沈阳城外转移。 突围路上,他回头看了一眼北大营,营区里已经燃起了大火,黑烟滚滚,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那是他们驻守了多年的营地,现在却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很多人后来问过王铁汉,当时就不怕被军法处置吗?他只说“我是团长,得对全团的弟兄负责,更得对这片土地负责”。 那次突围,620团伤亡了两百多人,几乎是全团兵力的五分之一,可他们也打死打伤了几十名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谣言,更重要的是,这一枪让所有人都知道,东北军里还有不愿当亡国奴的人。 后来有人说“王铁汉违抗命令”,可他从来没辩解过,只是在回忆录里写“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开这一枪,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看着家乡被人占了,看着弟兄们白白送死”。 九一八事变后,王铁汉带着残部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后来又跟着东北军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每一场仗都打得格外拼命。 他常跟士兵说“咱们东北军的家没了,只有把日本人赶出去,才能回得了家”。1938年武汉会战的时候,他已经是师长了,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炸伤了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可伤刚好一点,就又回到了前线。 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不是后来当了多大的官,而是1931年9月18日那晚,他没让620团的弟兄们“挺着死”,而是拿起枪,为家乡、为国家拼过命。 现在还有人会误解,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都不抵抗”,可王铁汉和620团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爱国官兵,在“不抵抗命令”的重压下,依然选择了坚守军人的底线。 他们的抵抗或许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或许在整个抗战史里只是很小的一段,可这一枪的意义却重如千钧——它打破了“日军一触即溃”的谎言,点燃了中国人抗日的决心,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人从来不会轻易认输。 铭记王铁汉,不只是记住“抗日第一枪”这个标签,更是要记住他身上那种“宁死不做亡国奴”的血性,记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人,为了守护家国,不惜违抗命令、不惜牺牲生命。这种血性,从来都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过去多少年,都不该被忘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