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论文大国到创业热土,丹麦的“一招妙手”成为制度创新样本

丹麦曾经长期在生命科学的论文产出上名列前茅,却因初创企业稀少而难以形成强劲的创新生态。但受益于一个特别的创新机构,这一短板问题在短期内被迅速扭转。

在今天举行的第18届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延斯·尼尔森介绍了这种正在改变国家创新格局的制度探索,而这个“创新放大器”就是尼尔森担任首席执行官的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

延斯·尼尔森在浦江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尼尔森表示,目前,全球大型药企中,约有一半的新药管线源自大学与研究所的基础研究,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这意味着,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否将学术突破有效转化为产业成果,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然后此前,丹麦却存在突出的“科研强、转化弱”的落差——按照生命科学论文产出计算,丹麦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如果用初创企业的数量来衡量,丹麦却长期落后于其他领先的欧洲国家,更不要说美国波士顿,以及英国牛津、剑桥等创新高地。而这一正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

过去六年,在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的推动下,情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如果用每1000篇论文所“孕育”的初创企业数量来计算,丹麦已经较过去实现了五倍的增长,从而从“论文大国”变为创业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

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由药业巨头诺和诺德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支持,其中诺和诺德首期投入5亿欧元,定位于弥合学术成果与产业之间的断裂。它通过自创的一个筛选模型,每年会支持约35个早期项目,同时基于她们最多30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六年来,这一机制已累计孵化出130余家公司,撬动外部投资约9亿欧元。其中多个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尼尔森强调:“我们的初始投资平均实现了七倍增值。”

尼尔森表示,目前,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不仅深耕肿瘤学、代谢性疾病等传统优势领域,还将女性健康等被忽视的方向纳入布局,试图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吸引更多资本参与。

他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生物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更价值的投资组合,并不断吸引新的外部投资人加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速生物医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