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王近山去部队巡查,两个年轻女兵激动敬礼:“王副团长好!”王近山笑着回敬,然后厉声喝道:“把她们两个抓起来枪毙!” 王近山这辈子起步低,1915年10月生在湖北黄安县桃花区许家田村,那地方穷山沟,家里是典型农民,靠天吃饭。他小时候8岁就给人放牛,风里来雨里去,13岁进地主家当长工,每天扛锄头下地,干到手起泡脚磨破。这样的苦日子,让他早早懂了底层人的难处,也练就一身韧劲。没几年,革命风吹到村里,1930年6月,他14岁那年就投身红军,从最基层战士干起,扛着老式步枪,跟队伍东奔西跑,学着打仗的基本套路。那些年,红军到处打游击,他跟着学射击、挖战壕,慢慢从新兵变成老手。 加入红军后,王近山没闲着,1932年正式入党,继续在红四方面军里磨炼。那时候部队纪律严,他负责连队政治工作,组织士兵开会学政策,动员大家上战场。长征开始,红四方面军翻雪山过草地,他背着干粮和弹药,走在队伍前列,遇到敌军堵路就冲上去拼刺刀。那些路,泥泞山陡,他一步步踩实,经历大小战斗几十场,身上添了不少疤痕。长征结束,部队整编,他升到连指导员,管着几十号人训练和思想教育,确保队伍不散不乱。这些经历,让他从毛头小子变成能带兵的干部。 抗日战争一爆发,王近山调到八路军129师386旅,任772团副团长。那是1937年的事儿,他负责部队日常训练和作战准备,在晋东南根据地扎根。日军入侵,部队转入游击,他带队深入敌后,组织小分队袭扰补给线,教士兵埋地雷、设埋伏。那些日子,部队缺粮少弹,他带头省口粮,分给伤员,还亲自检查新兵装备,确保每个人枪上膛好。反“九路围攻”时,他指挥战士在山林转移,避开日军主力,趁机打侧翼,缴获些武器弹药。这样的仗打下来,根据地稳住了,他也成了部队里公认的硬骨头。 话说回1937年那次巡查,王近山去新兵营地转悠,两个女兵走过来,直接叫出他职务,还行军礼。这在边区不算稀奇,女同志参军多,可他觉得不对劲。女兵说家人被日军杀,要报仇,另一个说保家卫国,这些话听着对头,但王近山多看了眼她们眼睛,那股子劲头不对。日军那时爱派人潜伏,女人混进来容易,他就让人抓了审问。先查口音,两人自称本地人,可说土话磕磕巴巴,不像。接着握手,掌心有枪茧,不是农活磨的,是天天练枪留下的。 王近山没停手,又看她们走路,步子小膝盖弯,像日军操练的习惯。新兵刚入伍,怎么对他的职务这么熟?肯定有鬼。他下令搜行李,从里面翻出八路军将领照片,还有部队驻扎点的详细记录,标得清清楚楚,村名山头一应俱全。这些证据一摆,两人就露馅了,是日军派来的女间谍,打算偷情报。抓捕时她们还想抢武器跑,被战士按住。枪毙执行后,营地士兵都服气,王近山说,这靠平时多观察多分析,不然打仗吃大亏。大家点头,觉得他这眼力真不是白练的。 这事儿过去,王近山继续带队打仗。1938年,神头岭战斗,他率772团设伏在公路边,日军运输队过来时,下令开火,战士从两侧冲出,砸毁车辆,抢下大批物资。日军反扑,他指挥部队边打边撤,保住了战果。接着响堂铺战斗,部队在公路埋伏,敌军进圈后齐射,追击中缴枪弹药一大堆。这些仗打得漂亮,根据地扩大了,他升到团长,管的事儿更多。1940年反“九路围攻”又来,他组织夜间转移,袭击日军补给点,炸桥断路,让敌军后勤瘫痪。 王近山在386旅干得风生水起,1943年任太岳二分区司令员兼旅长。那年歼灭日军“军官参观团”,他先派人侦察地形,在山谷布多层伏击。敌队一进圈,战士从高处扔石头开枪,敌军乱成一锅粥,全军覆没。这仗打出名堂,部队士气高涨。他还管根据地建设,组织群众修路挖井,保护老百姓转移,避免日军报复。抗日后期,他带队游击,专挑日军弱点下手,破坏铁路交通线,缴获飞机零件啥的。胜利后,他继续在军里工作,1955年授中将军衔。 王近山这人,仗打得多,经验足,从基层爬上来,没啥花架子,就实打实干。早年苦日子让他知道底层兵的难处,长征磨出耐力,抗日练就眼力。那次抓间谍的事儿,不过是他日常警惕的缩影。部队里谁都知道,他不爱说大话,就教大家多学多看。这样的干部,在那个年代真接地气,不摆架子,带兵亲力亲为。想想看,革命队伍里,多亏有他这种人,情报才没漏,仗才打赢。 后来,王近山在军中干到晚年,1978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63岁。留下的,是那些战场故事和部队传统。他没留啥奢侈东西,就一身军装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