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很多人担心我们会再次配合美国,承担美国降息的代价,我个人觉得不用太过担心。从战略

很多人担心我们会再次配合美国,承担美国降息的代价,我个人觉得不用太过担心。从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和美国,有个交易?》这个是总逻辑,而在金融层面,《美元降息,A股上行,这次谁来买单?》,这个是次逻辑。总体上而言,金融层面还是要服从于最终的战略层面。   美国9月突然降息,金融圈一片哗然,不少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又被“绑上美联储的战车”,为美国的经济问题埋单?但其实,没必要太慌。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中美之间的金融互动,根本不是“谁听谁”的关系,而更像是一场有来有回的“交易”。   而在金融市场的层面,A股这次的走强,也并不单纯是因为美元降息,更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算盘,说到底,美国降息是它的事,中国买不买单,看的是我们自己的战略节奏。   看上去,美国降息是“放水”,但背后的盘算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债务高企、经济疲软、选情焦灼,这些才是美联储出手的真正原因。   别忘了,美国现在债务已经飙到37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都快赶上它的军费了,在这种背景下,不降不行,降了才能缓一口气。   可问题是,美国一降,全世界都得跟着“感冒”?不一定,中国其实早就看透这套戏码,我们这边的货币政策,核心不是“跟”,而是“稳”,讲白了,就是你美国降你的,我们有我们的节奏。   潘功胜早前发的那篇文章,虽然字不多,但信号很明确:中国不会当“跟班”,我们要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要的是在全球金融体系里有一席之地,美国是想维持美元霸权,我们则是想走出自己的路。   说得再直白点儿,这是你出招,我拆招,不是你降我就降,而是你降,我看你下一步怎么走,再决定我该不该应。   中美利差这事儿,看似是数字游戏,实则是心理博弈,美联储一降息,利差就变窄了,以前是3个百分点,现在差不多只有2.5%。   这听起来不大,但对资本来说,这点差价就是他们“跑不跑”的风向标,这时候大家又开始担心了,利差一变,钱是不是又得跑出去了?   但现实是,资本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轰”一下就流出中国,反而是,7月份还有200多亿美元的顺差,外资还在加仓A股,这说明什么?   说明现在的资本,没那么容易被利差牵着鼻子走了,以前是“美联储一动、全球齐抖”,现在是“你降你的,我看我的”。   特别是欧洲那边,这次欧元涨得比人民币还猛,资金还真不少流向了欧元区,反而给了中国一个喘息的窗口。   换句话说,利差在变,资本的流动逻辑也在变,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看谁利息高,而是看谁更安全、谁更有前景,而这一点,中国的吸引力,其实正在慢慢回归。   不少人看到美联储降息后,A股开始走强,就觉得我们是不是又在“接盘”,但讲真,这种看法有点低估A股了。   现在的A股,确实受到外部利好影响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在发力,政策工具箱早就准备好了。   5000亿的养老再贷款、8000亿的科技再贷款,哪个不是精准滴灌?8月份的成交额高达3万亿,说明市场并不是“靠消息炒作”,而是真的开始活跃了。   再说估值,现在A股的估值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性价比之王”,海外资金不是看情怀进来的,他们是看得见实打实回报的,人民币稳住了,政策也稳住了,那自然会有人进来抄底。   当然,也别太乐观,银行的净息差已经缩到只有1.42%,这意味着我们也没太多降息空间了,而且外部不确定性还是在的,出口的压力也会继续传导进来,市场的韧性是有,但挑战也不是纸上谈兵。   所以说,A股的表现,不是“接美国的锅”,而是“借势谋自强”,我们不是在为美联储的政策买单,而是在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市场修炼得更有吸引力。   表面上看,好像中国每次都要配合美国的节奏,但其实,这不是配合,而是“拿捏”,就像下棋一样,美国走一步,我们不一定跟,而是看清大局后再动。   从货币政策到资本流动,再到股市表现,我们其实都在做一件事:掌控节奏,不是谁出牌快,就赢了,而是谁能稳住局面,等到对方露出破绽,再出手。   美国现在的问题,不只是降息那么简单,它的债务、选情、通胀,全都捆在一起,像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金融大包袱”,而中国这边,至少目前还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优势。   所以,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买单”,实际上,我们是在“谈判”,美元降息的背后,是一场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新洗牌,而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角色。   我们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短期的股市涨跌,而是长期的货币主权和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