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国民党上将总司令张发奎,绝对是国民政府中真正的奇葩,在他的部队中,有名有姓的共产

国民党上将总司令张发奎,绝对是国民政府中真正的奇葩,在他的部队中,有名有姓的共产党人有两千多名,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却不管不问。 ​​1927年夏天,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跟共产党翻脸,到处抓人杀人,中共想找个地方反击,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回广东,在那里得找个国民党里愿意合作的将领撑场面,挑来挑去,选中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 张发奎是广东始兴人,打小在山里摸爬滚打,十五岁就背着包袱去广州投军,最早跟的是孙中山的护国军。 他打仗不要命,在讨伐陈炯明的战役里,胳膊被子弹打穿,愣是咬着牙把陈炯明的卫队冲散,孙中山见了他都拍着肩膀说“你这娃子,是块打仗的料”。 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他跟着部队从广东打到湖北,汀泗桥战役里,他亲自带着敢死队爬城墙,腿上被刺刀划了个大口子,还是第一个冲上城头的。 也就是在北伐路上,他跟叶挺、贺龙这些共产党人打交道多了,觉得这些人跟其他国民党军官不一样——不贪钱,不抢地盘,打仗还比谁都拼命,心里就多了份佩服。 那时候他的第二方面军里,共产党人简直是“半壁江山”。 叶挺是第十一军军长,贺龙是第二十军军长,就连他的参谋处里,都有好几个中共党员负责起草作战计划。手下的师长、团长里,明着暗着跟共产党走得近的,一抓一大把。有人跟他打小报告,说“总指挥,您不管管?这些共产党人早晚要反”, 张发奎当时正拿着放大镜看地图,头都没抬就骂回去“反什么反?他们跟咱们一起打吴佩孚、打孙传芳的时候,你在哪?现在打赢了,就翻脸不认人?”骂完还加了句“谁再敢瞎嚷嚷着要抓人,先把我这颗脑袋摘了去”。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开始清党,消息传到武汉,汪精卫还没表态,张发奎的指挥部里就炸了锅。参谋长急得直跺脚,说“委员长都动手了,咱们再不清理部队里的共产党人,迟早要被牵连”。 张发奎把手里的茶杯往桌上一墩,茶水溅了一桌“牵连?我张发奎打仗靠的是弟兄们,不是靠杀自己人!蒋介石要杀,让他自己杀去,我的部队里,谁要是敢动共产党人一根手指头,我饶不了他”。 那时候,他其实心里清楚,一旦跟共产党翻脸,自己手里能打仗的部队就得散一半——叶挺、贺龙的部队战斗力最强,真把他们逼急了,说不定直接跟自己反目,到时候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再趁机来抢地盘,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当中共派谭平山去找他谈合作回广东的时候,张发奎心里早就有了盘算。 那天他在武汉的指挥部里见谭平山,桌上摆着刚泡好的广东功夫茶,他给谭平山倒了一杯,慢悠悠地说“回广东可以,毕竟那是我的老家,我也不想让桂系占了去”。 谭平山问他“要是蒋汪那边追究起来,您怎么办?”张发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眼神里带着点狠劲“追究?我手里有兵,他们想追究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不过你们回广东后,别搞太出格的事,别让我太难做”。 他没明着答应合作,却也没拒绝,这种默许,其实就是给了中共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有他这个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撑场面,沿途的国民党部队就不敢随便阻拦中共的队伍。 那时候,他部队里的共产党人都在偷偷准备,比如叶挺、贺龙就在暗中联络部队,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发动起义。 有人把这事报给张发奎,说“叶挺、贺龙他们不对劲,好像在密谋什么”,张发奎却只是摆了摆手“他们想干嘛就干嘛,只要不跟我对着干,不闹到我面前来,我就不管”。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些共产党人迟早要跟国民党分道扬镳,但他不想做那个动手的人——一来是念着之前一起打仗的情分,二来是怕自己动手后,部队里的人心散了,到时候自己反而成了蒋汪手里的棋子。 后来南昌起义爆发,叶挺、贺龙带着部队离开,有人劝张发奎派兵去追,他却迟迟不动。直到蒋介石发来电报催促,他才派了少量部队象征性地追了一下,还特意交代手下“别真打,意思意思就行”。 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放虎归山,张发奎叹了口气“都是一起扛过枪的弟兄,何必赶尽杀绝?再说,把他们逼急了,对我也没好处”。 那时候的他,其实早就看清了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蒋介石想吞并所有势力,汪精卫想争权,桂系想占地盘,自己夹在中间,只能靠着手里的部队和对共产党人的“宽容”,才能勉强保住自己的地位。 张发奎的“不管不问”,不是因为他同情共产党,更多的是乱世中的一种务实——他知道共产党人有实力,能帮他牵制蒋汪和桂系;他也知道一旦清洗共产党人,自己的部队就会元气大伤。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到处抓人杀人的年代,他的这种“奇葩”做法,确实给了中共不少喘息的机会,让中共能有时间和空间去组织反击。他不是什么革命者,也不是什么慈善家,只是一个在乱世中想保住自己势力、守住一点底线的国民党将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王强
王强 1
2025-09-16 17:12
Ai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