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115师师部孤悬于日军包围中,不巧日军俘虏又在白天跑掉,眼看就要暴露,众人力劝罗荣桓:“日军马上要来了,快转移吧!”罗荣桓反问:“马上是什么概念?大白天往哪里走?”这一问,让人语塞。 说起115师,可能第一反应是平型关大捷,是林彪和聂荣臻。但别忘了,罗荣桓作为政委,在队伍里可不仅仅是做思想工作的,他是和师长林彪搭档,共同指挥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他的军事才能,绝对是被长期低估了的。 在1938年。平型关大捷之后,115师转战晋西南,准备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化整为零,师部也跟着转移。有一天,他们正行军呢,突然抓到了一个日军俘虏。这本该是个好事,能从俘虏嘴里套出不少情报。可偏偏,这俘虏是个硬茬,嘴硬得很,什么都不肯说。 更要命的是,就在师部驻扎在汾西县一个村子的时候,这个俘虏竟然趁着白天,从看守眼皮底下跑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大家心里都清楚,一个日军俘虏跑了,他跑回去报告,师部的行踪就彻底暴露了。日军可不是吃素的,一旦得知我军主力师部的具体位置,那必然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合围。 当时,师部的首长们和参谋们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人提议,赶紧转移,夜里出发。也有人说,夜长梦多,现在就走!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罗荣桓政委呢?他没说话,就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论。 最后,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有人急切地劝道:“罗政委,日军马上要来了,快转移吧!”这句话,听着合情合理,充满了危机感。换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想。但是,罗荣桓政委却不紧不慢地反问了一句:“马上是什么概念?大白天往哪里走?” 这一问,问得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语塞了。平时我们说“马上”,可能就是指“立刻”,但罗荣桓的“马上”却是在问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他的反问,不是在抬杠,而是在进行一种冷静的分析。 为什么说他的反问高明呢?首先,它破除了大家的“焦虑情绪”。当时,所有人的判断都基于“日军马上就到”这个假设。可罗荣桓一问,这个假设就被拆解了。日军从接到情报,到确定目标,再到集结部队,最后发动进攻,这一系列动作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可能是一个小时,可能是半天,甚至可能更长。它绝不是一分钟,两分钟。而这个时间差,就是我军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事实证明,罗荣桓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下令部队原地隐蔽,挖好工事,做好战斗准备。结果,等了一天一夜,日军始终没有出现。原来,那个俘虏跑了之后,并没能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出去,或者说,日军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有效的追击。罗荣桓正是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基于现实情况做出了最理智的判断。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标题党,说“某某事件马上就要发生”、“某某技术马上就要颠覆行业”、“某某产品马上就要上市”。这些“马上”,是不是也和罗荣桓面对的“马上”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恐慌,正是来自于这种模糊的“马上”。我们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没有精力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直接被这种情绪裹挟着,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比如,股市里,听到“马上”暴跌,就慌忙割肉;职场里,听到“马上”要被裁员,就草率跳槽;消费上,听到“马上”要涨价,就盲目囤货。 罗荣桓的“马上是什么概念?”,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突发事件,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慌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去追问和思考。 “马上”到底有多快?“即将”到底有多近? 只有把这些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我们才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去年年底,公司内部就传出消息,说“马上”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会有大面积裁员。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部门都人心惶惶。有的同事开始私下投简历,有的甚至直接请假去面试。我的朋友也挺焦虑,但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行动。她去找到她信任的领导,委婉地问了问情况。领导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给了她一些暗示,告诉她公司目前的业务方向和她的工作重要性。 她没有放弃手头的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结果,两个月后,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公布,虽然确实有裁员,但主要是那些边缘业务部门。而她的部门,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因为业绩突出,还得到了更多资源的支持。她回头和我说,幸好当时没有冲动,不然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