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战中,日军强攻黄崖洞前,让羊群踏雷,八路军团长一下子紧张起来,急令前沿的7连开

抗战中,日军强攻黄崖洞前,让羊群踏雷,八路军团长一下子紧张起来,急令前沿的7连开火。不料连长不但未下令开枪,还把日军放了进来。 “鬼子居然用羊来蹚雷!”欧致富猛地抓起电话筒:“接7连,立即开火!”电话那头却传来7连长冀如明轻松的声音:“团长,别急,让小鬼子再往前走走。” 欧致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平时作战勇猛的连长居然违抗命令,还要放日军进来。 更让他焦急的是,冀如明竟然补充了一句:“羊群踩不响咱们的大踏雷,团长您就看好戏吧。” 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年产武器弹药更是可装备16个团,被彭老总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对我们来说是重要基地,对于日军来说,就是必须要摧毁的了,1941年的11月,日军第36师团主力5000余人直扑黄崖洞,企图摧毁这个心腹大患。 负责保卫工作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仅1300人,但拥有一个秘密武器,经过两年多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 左权副参谋长亲自勘察地形,在每一个险要处都构筑了巧妙的工事,南口阵地前,特务团埋设了各种地雷,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需要人马重量才能引爆的“大踏雷”。 日军指挥官松井大佐想出了一个“聪明”主意,驱赶羊群在前蹚雷,拂晓时分,日军驱赶百余只羊走在队伍前面,300多名步兵紧随其后,最后还有100多名骑兵压阵。 欧致富团长在观察所看到这一幕,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立即命令7连开火,却没想到冀如明连长如此沉着冷静。 原来,冀如明早就看穿了日军的把戏,但更了解自己布设的雷区特性,那些“大踏雷”需要至少几十公斤的压力才能触发,羊群根本踩不响。 羊群慢悠悠地走过雷区,只偶尔触发几个绊雷,大部分地雷安然无恙。 日军见状大喜过望,以为扫雷成功,竟放松警惕由一路纵队变为四路,加速向山口涌来,就在日军先头部队全部进入雷区时,冀如明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 刹那间,整个山谷变成了死亡走廊,无数滚雷从两侧陡坡倾泻而下,机枪火力从伪装巧妙的暗堡中喷出火舌。 日军猝不及防,躲得了头顶的滚雷,又踩响脚下的地雷,工兵想要排雷,又被两侧地堡的机枪打倒。 马尾弹如雨点般落下,这种八路军兵工厂自制的重型手榴弹需要借助绳索投掷,爆炸威力远胜普通手榴弹。 17岁的司号员崔振芳一个人据守陡崖上的投弹所,一口气掷出120枚马尾弹,炸死20多名日兵。 日军阵形大乱,军马受惊扬起前蹄,士兵趴在地上不敢动弹,不到半个小时,日军已丢下200多具尸体,而八路军竟无一伤亡。 日军指挥官急忙下令撤退,骑兵驱马在前踏雷逃命,步兵则匍匐在地缓慢爬行,曾经的“皇军”威风扫地。 黄崖洞保卫战持续了八天八夜,八路军最终以伤亡166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000余人,创造了6:1的敌我伤亡比例,中央军委评价此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在于武器装备,更在于战术的创新和灵活运用,八路军指挥员们深入理解地形特点和武器性能,能够做出看似违反常理却恰到好处的战术决策。 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光荣称号,烈士公墓中矗起7米高的纪念碑,上面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欧致富撰写的碑文。 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却创造了中日战争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绩。 如今黄崖洞保卫战已经过去80多年,但这场战斗体现的智慧与勇气依然令人惊叹,冀如明连长那个看似违背常理的决策,背后是对战场环境的精准把握和对自己防御体系的充分信心。 羊群蹚雷的战术原本是日军的“奇思妙想”,却成了他们惨败的起点,而八路军指挥员们那种既遵守纪律又敢于临机决断的态度更是值得深思。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