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驱逐伊朗大使!多国联手围剿,伊朗老底被揭穿,核谈判也悬了! 澳大利亚,一个通常不爱主动惹事的国家,本周二却干了一件自二战以来最硬气的事:直接下达逐客令,准备关掉伊朗驻堪培拉的大使馆。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一种全新安全威胁的猛烈回击。 这事儿揭开了一个盖子,让我们看到伊朗的国家机器是怎么通过一个“幽灵网络”在澳洲活动的,还顺便把德黑兰自家的权力斗争,直接扔到了澳洲的社区里。 这场外交风暴的火星,是两起纵火案。 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咬定去年10月悉尼一家犹太餐厅和12月墨尔本一座犹太教堂的火,都跟伊朗脱不了干系。 这些袭击手法看着挺糙,但内核却完美复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全球搞事的老套路,“花小钱,办大事”的非对称作战。 ASIO负责人迈克·伯吉斯画出了一条清晰的黑产链:革命卫队下命令,通过一层又一层见不得光的中介传话、打钱,最后由那些跟跨国有组织犯罪沾边的本地人动手。 这套玩法的精髓就是“去中心化”,让你抓不着把柄。 情报也说了没证据显示伊朗外交官亲自下场,这就让整个网络能躲在外交豁免权的保护伞后面。 这套战术可不是什么新发明,它最血腥的“代表作”是199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犹太社区中心的爆炸,那次死了85个人。 革命卫队就爱利用各地的毒品集团、小帮派甚至小偷小摸的混混,用最低的成本,在全球搞出最大的动静,既能吓唬人,又能向西方显摆自己无孔不入的破坏力。 想搞明白伊朗为啥宁可冒着被外交孤立的风险也要在澳洲这么干,就得看看德黑兰内部有多乱。 这起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伊朗强硬派和务实派在下的一盘“双面棋”。 伊朗驻澳大使艾哈迈德·萨德吉,就是这盘棋的一个缩影。 他由强硬派的前总统莱西任命,不仅在网上公开给哈马斯和真主党点赞,还私信威胁在澳洲的伊朗裔“闭嘴”。 他的所作所为明摆着,首要任务根本不是搞好关系,而是输出强硬派那套东西。 策划袭击的这帮人,打的是一石二鸟的算盘:对外,敲打西方国家的平民目标,威慑全球对手;对内,更狠,直接把务实派想跟西方缓和关系、重启核谈判的路给堵死。 对那些想救国于水火的务实派来说,堪培拉的聚光灯正好照亮了政权最难看的一面,让他们所有的外交努力都显得特别尴尬。 这盘棋其实早就在澳洲社会内部开局了。 好些年了,在澳洲的伊朗异见人士一直在喊,说自己被德黑兰的特工监视、骚扰和威胁,家门口出现被砍了头的动物、没完没了的威胁电话,都是家常便饭。 面对这种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威胁,总理阿尔巴内塞的政府终于决定划下红线。 这一举动标志着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这次驱逐四名外交官,还准备立法把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等于公开宣布:应对“跨国压迫”和代理人威胁,比维持传统外交关系更重要。 堪培拉的每一步都算得很精。宣布决定之前,澳洲已经暂停了驻德黑兰使馆的常规运作,把人都转移到了第三国。 这叫主动“风险剥离”,就是为了把伊朗可能搞人质外交这种报复的伤害降到最低。 这么一来澳洲在对伊政策上也跟美国、加拿大这些“五眼联盟”的哥们儿站得更齐了。 不过这一刀切下去,国内也得跟着疼。 司法系统现在压力山大,得想办法把情报变成法庭上能用的铁证。 同时这事在不同社区里也炸开了锅:十万人的犹太社区安全感骤降,而广大的伊朗裔社群则开始担心自己会被贴上标签。 学者凯莉·穆尔-吉尔伯特有句话说得挺到位:当一个领导人同时被以色列和伊朗骂的时候,那恰恰说明他“做对了什么”。 阿尔巴内塞政府的选择,最终落在一个核心原则上:保护自己的社会不被外来的仇恨和分裂侵蚀,哪怕代价是打破几十年的外交老规矩。 钟已经敲响,全世界都在看,这场决裂将如何重塑澳大利亚的角色和它内部的社会契约。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晚在线 以政府称是内塔尼亚胡“干预”促使澳方驱逐伊朗大使,澳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