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放话“激光雷达更危险”,Uber转头站队百度!三大佬激辩撕开自动驾驶路线真相 “装上激光雷达和雷达,会让自动驾驶车辆更危险。”近期马斯克这番“暴论”在自动驾驶圈炸了锅,可另一边,Uber CEO却支持百度萝卜路线,李彦宏更在内部会议中理智剖析“激光雷达目前已跑通且具有成本优势,纯视觉技术尚处早期”——全球自动驾驶三大家的观点碰撞,彻底将“纯视觉VS萝卜路线(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推向台前。 先看马斯克的“矛盾操作”:表面上,特斯拉坚决不采用激光雷达,力推纯视觉路线;但实际上,其在路测中却悄悄用激光雷达收集数据。这种“口嫌体正直”背后,藏着双重考量:一是成本,早年激光雷达价格高企时,纯视觉确实能降低整车成本;二是对自家算法的自信,马斯克试图通过视觉数据训练AI,打造“用摄像头替代人眼”的方案。可他回避的是,纯视觉在复杂场景下的短板——就像人眼遇夜间、雨雾天会“眯眼”,纯视觉依赖光照条件,夜间行人检测准确率仅82.3%,雨雾天误检率还会飙升4倍。 与马斯克的激进不同,Uber CEO的选择更务实。他不仅公开支持萝卜路线,还与百度达成史上最大规模无人驾驶合作:萝卜快跑计划2025年下半年先联合Uber在亚洲、中东推无人驾驶出租,2026年携手Lyft进军欧洲,未来几年数千辆无人车将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今年年底就会在中东落地。Uber的选择,本质是认可激光雷达路线的可靠性——百度萝卜路线靠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能应对海外复杂路况,这也是其规模化落地的核心支撑。 李彦宏则点破了行业关键:“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混合推理)已跑通,中国有成本优势;纯视觉还在早期”。十年前Velodyne一颗64线激光雷达卖8万美元,如今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装4颗远距激光雷达,成本仅3.5万元人民币,价格降了两个数量级。背后是2025年全球L2+量产潮将激光雷达年需求推到百万级,规模扩大让边际成本跳水,这也让激光雷达路线的商业化有了底气。 再看技术硬实力:加州DMV2023报告显示,Waymo(激光雷达路线)每百万英里人工介入0.68次,特斯拉(纯视觉)则需3.2次;激光雷达夜间行人检测准确率98.5%,还能实现厘米级测距、360°无死角探测,雨雾天误检率仅升高1.2倍。反观纯视觉,单目摄像头靠AI估距离误差大,双目计算复杂,遇到罕见场景就容易“死机”。目前顶级L4级自动驾驶玩家,从Waymo到百度萝卜快跑,几乎都选激光雷达路线,这已不是偶然,而是安全与可靠性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