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凝视] 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游戏规则,从浓缩铀到锑、镓,再到石墨制品,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正在全球产业界引发连锁反应。 去年底开始,中国商务部陆续发布公告,对镓、锗、锑等关键矿物实施出口管制,并对石墨物项出口实行更严格审查。这些看似低调的政策调整,实际影响却远超预期。 以浓缩铀为例,今年1—5月中美贸易数据显示,相关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核能是美国电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发电量的20%,任何供应波动都可能影响能源安全。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平时鲜为人知的小众金属,锑主要用于阻燃剂和合金制造,在军用光学设备中不可替代。镓则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材料,5G基站、卫星通信都离不开它。 石墨电极更是电弧炉炼钢的必需品,直接关系到钢铁产业的正常运转。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主导地位令人印象深刻,镓产量占全球90%以上,锑冶炼产能超过全球七成,石墨制品产能更是达到65%。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让任何政策调整都具有全球性影响。 有趣的是,中国的管制策略相当精细化,以石墨为例,2023年的调整将球化石墨等高敏感产品纳入管制清单,同时放开了部分低敏感产品的限制。这种差异化处理,既体现了防扩散考量,也兼顾了全球供应链稳定。 各国的反应也颇具戏剧性,日本企业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但发现90%的石墨进口依赖中国,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 韩国政府召开应急会议评估影响,结果发现本土产能只能满足60%需求,欧盟一边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一边担心石墨短缺推高钢铁成本。 这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产业逻辑,过去二十年,中国在这些“又脏又累”的重工业领域默默积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商逐步发展成技术和标准的制定者。 现在想要重建产业链的西方国家发现,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要面对环保审批、技术壁垒等多重挑战。 市场反应也很有意思,2024年中国石墨电极行业还在价格战中苦苦挣扎,很多企业亏损严重。进入2025年,随着原材料涨价和环保限产,供需关系悄然逆转,价格开始回升,这种波动促使整个行业向高端化转型。 从全球碳中和进程看,对这些关键材料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中国计划2025年电炉钢占比达到15%,这意味着石墨电极需求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材料的战略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 当然,美国市场上仍能看到一些通过第三国转口的中国产品,这说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但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在相关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出口管制措施究竟会如何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是会推动更多元化的供应链建设,还是会强化现有的依赖关系?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应对策略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效应? 您认为哪些行业最可能受到这些出口管制的影响?您所在的行业是否也感受到了相关变化?如果您是企业决策者,会如何应对这种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欢迎分享您的观察和思考! 信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国对美浓缩铀出口同比暴跌六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