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说的这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海边总是热闹的,但曾经的海,却没有今天这样让人安心,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沿海国家习惯把自己的海洋范围定在三海里左右,这个标准,没有哪条国际条约写明过,但大多数国家默认了,就像饭桌上大家都坐得差不多,不是谁规定的,但谁也不好意思先动筷,最早推这个“规矩”的,是当年海上称霸的欧洲国家,他们根据当时炮台的射程,觉得三海里是个合适的距离,既能防御,也不至于惹麻烦。 这个标准流行了好久,直到一些国家发现,这把尺子太短,根本挡不住新时期的威胁,特别是进入了冷战年代,强国的主炮射程早已远超三海里,导弹都能飞几十公里,三海里根本不够用,更要命的是,一些装备先进的国家,仗着“国际惯例”的名义,把军舰开到别人家门口,像散步一样转一圈就走,根本不把边界当回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的是一片局势复杂的海,海岸线长,岛屿多,装备却落后,还要应对外部封锁和内部建设的双重压力,当时的海军刚刚起步,船少炮弱,别说出海远航,连自己的近海都难以守稳,尤其是渤海,地处京津门户,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如果这条水路守不住,别说发展经济,连首都的安全都成问题。 渤海的地形很特别,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个被两扇门板夹住的水盆,一头是山东半岛,一头是辽东半岛,中间口子不宽,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五十多海里,如果按照三海里的标准,两边稍微一让,中间就空出来一条走廊,谁都能进来转一圈,要是哪个国家想借机挑事,直接把舰船晃进来,真是想拦都拦不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定打破旧有的划界方式,提出了12海里的新标准,这不是随便拍脑袋定下来的结果,而是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地理特点、参考国际趋势后作出的选择,其实在中国提出之前,苏联已经采用了12海里的标准,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更适合自身安全的海界线,中国的提出,只不过是把这个趋势推向了明确化和制度化。 1958年9月,一份声明发布,明确指出中国的领海从海岸起算,向外延伸12海里,其中特别提到,像渤海这样的海湾,属于国家的“内水”,未经允许,外国船只不得进入,这一宣布,等于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不容侵犯。 这个决定一出,西方国家果然不满意,他们以“航行自由”为由提出抗议,认为这影响了国际通行,但嘴上说归说,真正敢越线的船,几乎没有,渤海不是谁想进就进的地方,从环海的雷达站、沿岸的防御工事,到海空联动的侦测系统,早已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安全屏障,谁要是硬闯,等于自找麻烦。 从军事角度看,这条线的意义不止在于防御,更在于主动权,以前是别人划界,我们被动接受,现在是我们自己定标准,别人得绕着走,从资源开发到航运规划,从渔业生产到环境保护,这条12海里的线,把国家的管理能力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渤海,港口密集、航道繁忙,能源运输、渔业捕捞样样重要,这条线让这些关键领域有了制度保障。 从国际层面看,中国的这一做法虽然一开始遭到质疑,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了这一标准,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终接受了12海里作为领海宽度的普遍做法,可以说,中国不但守住了自己的家门,还推动了国际规则的演变。 渤海的地位也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一个容易被侵扰的区域,变成了牢牢掌控的内海,外船不是不能来,而是必须按照中国的规定来,渤海不再是国际航道的一部分,而是真正归属于中国的蓝色国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地图上,更体现在生活中——渔民出海更踏实了,港口运转更高效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也更有底气了。 这场从三海里到十二海里的转变,看起来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其实背后是一次国家战略的重塑,不再被动接受旧有标准,而是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不再依赖历史惯例,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判断,这种态度,让中国在海洋事务上站稳了脚跟,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1958年9月4日,新华通讯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