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

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谁知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   前来慰问的同志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陈锡联将军家的小院里。   大家心里都非常紧张,不知道怎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一位年迈的父亲。   就在秘书反复犹豫的时候,陈锡联将军自己从屋里走了出来。   他看上去很平静,好像已经知道了要发生什么事情。   他没有多余的客套话,直接就问,是不是有他儿子陈再文的消息了。   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人接过装着牺牲通知的文件袋,却没有拆开。   他转而问了另一个问题,他问儿子陈再文是否守住了我们的国境线。   在得知飞机的坠落地点在国境线以内之后,这位老将军只是默默地转过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装领口。   然后非常平静地说,军人嘛,最好的归宿就是战场。   这份超乎寻常的镇定,源自于他一生的经历。陈锡联这个名字,在军队里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他十几岁就拿着柴刀参加革命,作战风格异常勇猛,被战友们称为“小钢炮”。   从百团大战奇袭日军火车站,到淮海战役指挥炮兵打得国民党坦克部队哭爹喊娘,他的一生都在炮火和硝烟中度过,对于牺牲早已有了深刻的理解。   他的儿子陈再文,也继承了父亲的这种军人本色。   陈再文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立志要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体检时因为耳膜的旧伤影响平衡感差点被淘汰,他就瞒着家里人,天天偷偷加练坐转椅,练到天旋地转也不停下,硬是靠着毅力通过了考核。   当南疆战事紧张的时候,他更是三番五次地写请战书,主动要求调到最危险的前线去。   出发之前,他给父亲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自己已经把钢盔重新刷了漆,绝不会让敌人的飞机越过祖国的关山。   他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在一个天气恶劣的上午。   为了侦察一个异常的雷达信号,陈再文驾驶着歼-6侦察机冲进了厚厚的云层。   他留给地面塔台的最后一句话是“保持仰角”,随后便和飞机一起消失了。   搜救人员在原始森林里找到飞机残骸时,发现他的飞行记录本里,还夹着一张他那未曾谋面的女儿的满月照片。   在八宝山举行的告别会上,陈锡联将军亲手将一枚“战斗英雄”勋章,别在了覆盖着儿子骨灰盒的党旗上。   随后,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他解下了自己胸前那枚无比珍贵的淮海战役纪念章,把它轻轻地放进了儿子的骨灰盒里。   这个动作像是一种无声的交接,代表着两代军人使命的传承。   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陈再文在牺牲前的短短三个月里,执行了多次高风险的侦察任务,为我军摧毁敌方重要军事目标提供了关键情报。   如今,在军事博物馆里,他驾驶的战机残骸和他父亲陈锡联在战场上用过的指挥尺,被并排陈列在一起。   信源:澎湃新闻——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陈锡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