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飞行员伙食标准太高,有个干部有意见,华东空军司令员聂凤智知道后,笑道

1950年,飞行员伙食标准太高,有个干部有意见,华东空军司令员聂凤智知道后,笑道:“叫一个飞行员,带他去天上飞几圈体验一下!” 当时,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到处都在忙着建设。 军队里却吵吵起来,起因是飞行员的伙食。那会儿飞行员吃得比别人好不少,好些干部不乐意。 陆军的张营长就是其中一个,他直嚷嚷:“都是干革命的,凭啥飞行员一天的饭钱,够我们五个陆军吃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得有人给出让人信服的回应。 华东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听说这事儿,乐了:“简单,叫个飞行员,带这位有意见的同志上天转几圈,让他自己感受感受!” 没过多久,一位营长开始了所谓的飞行体验。1950 年深秋的一个大清早,南京明故宫机场。 机场上的这架飞机,正是为了满足张营长的体验需求准备的。 一架美制 PT-19 教练机正预热呢。机械师老王拿扳手敲了敲螺旋桨,“哐哐” 的响声在机场里荡开。 他扭头问旁边的飞行员李汉:“小李,今儿带谁上天?” 李汉正低头翻飞行日志,抬头回了句:“一个陆军来的同志,说要体验体验飞行。” 老王咧嘴一笑:“哦?又来个觉得飞行员待遇太高的?” 张营长怀着一肚子的不服气,坐进了飞机座舱。 座舱里,张营长把安全带攥得死紧,手指头都发白了。 这是他头回坐飞机,看着窗外的机场一点点变小,嗓子眼里发紧。 李汉正调操纵杆,耳机里传来地面塔台的话:“07 号,可以起飞。” 发动机 “嗡” 的一声响得更厉害,飞机猛地往前蹿。 张营长感觉后背被死死按在椅子上,五脏六腑都像挪了窝。 “坐稳了!” 李汉猛地拉杆,飞机往上升,角度得有 45 度。 张营长眼前一黑,胃里翻江倒海。 他不由自主瞅了眼仪表盘,高度计的指针转得飞快。 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掉,滴在飞行服上。 耳机里传来李汉的声音:“这就是最基础的跃升动作。我们平时训练,得 30 度仰角往上爬,还得持续 15 秒呢。” 基础动作就让张营长难以承受,更别说接下来的训练动作了。 飞机平飞后,张营长好不容易睁开眼,就见李汉往左压杆,机身 “哐当” 一下斜得厉害。 “横滚!” 李汉喊了一声,飞机开始逆时针转。 张营长只觉得天和地都倒过来了,安全带勒得肋骨生疼,嗓子眼里冒酸水。 实在忍不住,头一歪,吐在了飞行服上。 张营长会有这样的反应,其实早有根源。 这趟飞行的由头,得说回半个月前的会。 华东军区后勤部的会议室里,气氛挺僵。 张营长 “啪” 地拍了桌子:“都是革命同志,凭啥飞行员伙食这么特殊?” 他的嗓门在安静的屋里特别刺耳。在场的空军代表你看我我看你,没话说。 聂凤智司令员倒笑了:“老张啊,你要是不服气,就让飞行员带你飞一圈,咋样?” 张营长之所以态度强硬,和他的经历分不开。 张营长是华野 16 师出来的,从山东一路打到上海,身上三道疤都是刺刀划的。 在他看来,飞行员就是坐在铁壳子里按按按钮,哪有他们陆军在枪林弹雨里冲锋来得苦。 散了会,他找到聂凤智:“司令员,我张某人说话算话,明天就去飞!” 飞机落地时,张营长几乎是被李汉架出座舱的。他瘫在跑道边的草地上,望着远处训练的米格 - 15 机群,喃喃道:“原来…… 是这么回事……” 聂凤智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递过毛巾:“现在知道为啥飞行员得吃好点了吧?” 李汉蹲下来,撸起袖子露出淤青:“昨天训练过载太大,安全带勒的。那架翻跟头的飞机,飞行员得扛 5G 过载,就像五个人压在身上。” 回到司令部,聂凤智泡了杯茶,翻开文件:“培养一个飞行员,花的钱能买等重的金子。抗美援朝前线,美国飞行员天天吃牛排,我们的飞行员吃高粱米照样打敌机。全国就三十架米格 - 15,他们吃不好没力气,咋跟美国佬拼?” 张营长盯着文件上的数字 ——1950 年,2.5 元就够普通人家过一个月,他彻底变了想法。 三个月后,张营长调到空军某场站当政委,上任第一天就下令:“给飞行员食堂装暖气,冬天必须有热汤!” 有人打趣他 “叛变”,他指着天上的飞机说:“你们谁坐过那铁疙瘩就知道,这哪是吃好的,是拿命换的。” 聂凤智这招 “飞行教育法” 很快在全军推广,1950 到 1953 年,127 名干部体验飞行后改了看法,其中 38 人主动要求调到空军。 1951 年 1 月 21 日,李汉驾驶米格 - 15 在朝鲜上空击落美机,凯旋时,机场人群中,张营长举着 “向空中英雄致敬” 的标语,眼里含着泪。 从不服气到敬佩,张营长的转变,正是那代人对空军从不懂到理解、再到尊重的缩影。 新中国空军起步时,每一位飞行员都在拼命守护祖国的天空,他们的付出,值得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