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3年,上甘岭战役结束的几个月后,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司令的范弗里特正预备

1953年,上甘岭战役结束的几个月后,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司令的范弗里特正预备要搞一个大事情。他想通过战胜志愿军,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做一个完美的落幕。

这个愿望背后,藏着几层复杂的心绪,戎马一生,战绩虽有,却不够辉煌耀眼,不久前,他唯一的儿子,一名飞行员,在朝鲜上空被志愿军击落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刻骨铭心.

加上他的老同学艾森豪威尔刚刚入主白宫,作为新任总统,老同学的新气象似乎也需要一场战场捷报来锦上添花。

多重因素交织,使得这场被他视为谢幕演出的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精心挑选了一个自认为十拿九稳的目标,位于朝鲜中部铁原以西约13公里的“丁字山”。

这块地方挺形象,北边的城山、芝山与南头的190.8高地连成一线,活像个“丁”字杵在那,范弗里特把宝押在这儿,最关键的一点情报吸引了他,据侦察,驻守在这里的,仅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201团的一个排!

上甘岭的苦头记忆犹新,但那会儿守军是一个整连,火力再猛也啃不动,现在只有一个排?

他心想,凭“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把这山头犁上几遍,这点人怎么也守不住,只要炮火够猛够狠,轰平山头,胜利唾手可得。

1953年1月25日,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挤进了观战所,范弗里特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他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开打前好几天,美军飞机大炮就没停歇,对着丁字山周围狂轰滥炸,地面部队还组织过两次小规模进攻探路,看起来一切顺利。

上午8点,好戏开场,飞机成群结队飞临丁字山上空,黑压压一片,一批接着一批,前后整整88架次!

炸弹和燃烧弹不要钱似地往下倾泻,整整三个小时,天空被浓烟和火焰笼罩,炸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砸在丁字山上的钢铁超过20万磅!

到了11点半,轰炸还没完全停歇,地面又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126门大口径火炮组成的炮兵群开始发言,炮弹像暴雨一样泼向山头。

同时,飞机还投下烟雾弹,进一步遮蔽战场,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在弥漫的烟雾和尚未散尽的硝烟中,引导着成群的美国步兵,开始向丁字山顶峰发起他们以为的“最后冲击”。

美军的算盘,丁字山上那个小小的志愿军排早就摸得清清楚楚,排长和战士们心里有本账,实力悬殊,硬拼肯定不成。

他们的法宝就是脚下那些“不起眼”的工事,坑道,得知美军要大举进攻的消息后,全排上下立刻行动,抢时间加固坑道,储备弹药饮水,做好打恶仗、打持久仗的准备。

下午1点半左右,美军的炮火开始向山头最高点延伸、转移,步兵也趁势逼近了棱线,就在范弗里特和记者们以为尘埃落定之际,意想不到的打击降临了!

表面阵地上突然人影晃动,那些在炮火中幸存的志愿军战士,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依托着残存的掩体,把密集的手榴弹劈头盖脸地砸向冲锋的美军。

后方坑道里的战士更是马不停蹄,拼命将弹药源源不断输送到前沿战友手中,美军士兵本来以为炮火洗地后可以轻松上山,没想到迎头撞上了如此顽强的抵抗。

组织了几次冲锋,每次冲到半山腰,就被一顿“铁蛋”砸得晕头转向,不得不连滚带爬地退下去。进攻的势头就这么被死死摁住了。

几个小时硬碰硬的拉锯战打下来,战场态势让观战所里的空气近乎凝固,美军付出了150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而志愿军方面,伤亡只有11人。

观战所内的记者们目睹了全过程,他脸上自信的笑容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铁青和尴尬。

战斗结束后,范弗里特在沮丧之余,不得不认真反思,他后来认识到,失败的关键在于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

这种依托地下工事的战术极其有效,能在猛烈的轰炸炮击中保存有生力量,等敌人步兵靠近时再出其不意地发动反击。

而美军这边,问题同样出在“火力”上规模很大,但打得不够精细,摊子铺得太开,炮火看着铺天盖地,声势骇人,可真正落到志愿军核心阵地、杀伤人员的炮弹效率并不高,大部分火力实际上“浪费”在炸土石上。

只是这些宝贵的教训,都是他丢尽颜面、对着满地狼藉才琢磨出来的。

他踌躇满志想用一场大胜作为献给总统老同学的贺礼,结果这“大礼”变成了一记毫不留情的“闷棍”,重重地敲在艾森豪威尔新政府头上,也让范弗里特自己的军事生涯以一个苦涩的失败黯然收场。

这场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的丁字山阻击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战争中几个朴素的道理,战场永远充满变数,没有绝对的强弱,精神意志与智慧有时能弥补物质力量的巨大差距,再猛烈的炮火,也炸不垮真正有准备、有血性的防线。

丁字山上的一个排,用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智慧,在战争史上写下了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一页,也永远定格了范弗里特那一幕凝固在观战所玻璃窗后的尴尬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