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身中三枪生命垂危。在医院他对于右任说:我身体很痛,估计是活不成了。我在南京、北京和东京都有大量的存书,委托老兄把它捐给南京图书馆。我一生投身革命,家贫无钱,但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希望你和黄兴老兄,包括我的其他朋友能为我照料。
1913年3月20日晚上,上海火车站站台人来人往。32岁的宋教仁在黄兴、于右任等人陪同下走向检票口,准备返回北京参与民国初年的议会事务。
虽然宋教仁只有31岁,却已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这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刚领导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即将成为新任内阁总理。
然而,就在他伸手接回车票的瞬间,几声枪响打破了平静,宋教仁身中三枪倒地,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在场的友人惊慌失措,将他紧急送往附近的铁路医院。
医院手术台上,医生取出了一颗浸毒的子弹,尽管两次手术清除了腹腔污血,但毒素已随血液蔓延全身。
弥留之际的宋教仁,委托于黄兴、于右任,将他存放在南京、北京等地的大量书籍捐赠给南京图书馆,因为这些书籍是他多年革命生涯的积累。
不仅如此,宋教仁还提到自己家境贫寒,没有积蓄,但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儿子,希望黄兴、于右任及其他朋友代为照料。
宋教仁在遇刺后两天,即3月22日,因伤势过重去世。他的葬礼在上海举行,两万人自发护送灵柩,全国报纸以头版哀悼这位“宪政之父”。
宋教仁之死并非偶然,而是民国初年政治博弈的必然结局,因为他推动的责任内阁制主张议会主导政权,总理向国会负责,总统仅为国家象征。
这与袁世凯尖锐对立,所以袁曾派人送去空白支票任其填写,又许诺只要不搞责任内阁便提名他当总理,都遭到了宋教仁的拒绝。
所以当宋教仁在长沙、武汉、南京巡回演说,宣称“未来总统虽可虚位,但内阁必由政党组织”时,杀机早已锁定这位书生气的政治家。
枪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很快浮出水面,三天后,失业军人武士英被捕,供出受上海青帮头目应桂馨指使。巡捕在应宅查获国务总理赵秉钧、袁氏机要秘书洪述祖与应桂馨的密电,直指袁世凯政府。
但随后案情发展复杂,武士英暴毙狱中,应桂馨越狱后索酬未果被刺死在火车上,赵秉钧"急病"猝亡死。唯一伏法者是潜逃六年的洪述祖,他被宋教仁的儿子抓获,成为民国首个绞刑犯。
遇刺中断了宋教仁的政治生涯,但他的思想却影响了后世。国民党在宋教仁去世后继续推动民主运动,孙中山等人以他为榜样,发起“二次革命”。
但袁世凯借机镇压并解散国民党与国会,最终走向帝制复辟,军阀混战的时代序幕由此拉开,脆弱的民主共和体制夭折于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