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刚刚新婚3天的战士王长献,突然接到急报:“有任务,速归。”妻子看了一眼王长献,深情地说到:“放心,这个家有我。” 王长献出生在河南叶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紧巴巴的。他从小干农活,练就了一身力气,18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背着简单的行囊参了军。军营里苦,但他咬牙坚持,凭着踏实肯干当上了副班长,战友们都佩服他的拼劲。谢玉花也是叶县人,家里条件一般,靠着勤劳维持生计。她和王长献从小就认识,通信多年,感情在字里行间慢慢升温。1984年春天,两人终于结婚,婚礼简单却满是喜气,乡亲们都来祝福这对新人。 婚后第三天,王长献接到部队急电,任务紧急,必须立刻归队。他收拾好军装,背上背包,踏上归途。谢玉花留在家里,开始操持家务,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弟妹。她每天忙碌,盼着丈夫的来信,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信却始终没来。几个月后,部队送来一封信,告知王长献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谢玉花接到消息,整个人像是被抽空,抱着丈夫的遗物久久无法释怀。遗书中,王长献托付她照顾家人,字迹熟悉却刺痛人心。 谢玉花强忍悲痛,决定担起家庭的责任。她回到叶县,主动提出嫁给王长献的大哥,继续做公婆的儿媳。这一决定让全家震惊,公婆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她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种地、干活、操持家务,样样不落。公婆身体不好,她悉心照料;弟妹想辍学帮她,她坚决不同意,坚持让他们读书。生活艰难,烈士抚恤金成了家里主要收入,可公婆去世后,抚恤金断了,日子更不好过。谢玉花靠给人缝衣服、干零工维持生计,弟弟生病时,她甚至卖血凑钱治病。 弟妹们渐渐长大,考上大学,有了自己的生活。谢玉花和现任丈夫有了孩子,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有了盼头。她的故事传开后,县里为她申报了军人遗属,恢复了抚恤金。2014年,她在政府帮助下,来到王长献的墓前,照片上的他依然年轻。她抚摸着墓碑,泪水滑落,三十年的坚持化作一句承诺的兑现。谢玉花用行动证明,她不仅是军嫂,更是家庭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