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12月9日,大特务徐远举准备逃走,他从沈醉手中拿过通行证后,长出了口气

1949年12月9日,大特务徐远举准备逃走,他从沈醉手中拿过通行证后,长出了口气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到时降几级,说成是下级军官,比将军更吃得开。” 1949年的冬天,国民党在大陆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解放军势如破竹,西南防线岌岌可危。徐远举,这个黄埔军校出身的特务头子,眼看着大势已去,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跑!他不是没想过硬抗,可国民党内部早就乱成一锅粥,谁也顾不上谁。昆明是他的跳板,他计划从这儿转道成都,再飞往台湾或者海南。可问题来了,飞机少得可怜,想跑的人却多如牛毛,他挤不上去。 徐远举急了,找到沈醉。沈醉是军统的老前辈,手握昆明民航调配权,算是徐远举的救命稻草。那天,沈醉态度冷淡,但还是给了他几张通行证。徐远举挑了张“保安司令部”印章的,心想这玩意儿够硬,路上应该没人敢拦。他拍拍胸脯,觉得自己还有翻盘的机会,毕竟他混迹特务圈这么多年,脑子够灵活。 第二天,他跟副区长周养浩一起登上飞往昆明的飞机。到了昆明,他先在朱子英家落脚。朱子英是卢汉的副官,跟沈醉关系也不错,徐远举觉得自己找对了人。可他没料到,局势变化太快。第二天早上,他发现沈醉和朱子英都不见了,副官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徐远举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他赶紧收拾东西,跳上一辆吉普车,想逃到二十六军驻地。可惜,车没开多远,就被昆明警察局副局长带人拦下。他没反抗,乖乖下车,逃亡计划彻底泡汤。 被捕后,徐远举被押回重庆,关进白公馆监狱。那地方阴冷潮湿,关的都是国民党的高级战犯。1956年,他又被转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跟沈醉、周养浩这些老熟人关在一起。功德林以前是个庙,后来改成监狱,条件比白公馆好点,有运动场和菜地。战犯们在这儿得接受改造,学习新中国的政策。徐远举一开始还不老实,后来慢慢认了命,开始交代自己的罪行,说是要“老老实实,不保留”。 徐远举的履历听着挺唬人。黄埔军校毕业后,他投身军统,干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抗战时期,他负责监视和暗杀,双手沾满了血。解放前夕,他还在西南搞破坏,妄图拖延解放军的脚步。可到了功德林,他那些“功绩”成了改造时的罪证。他每天得干活、学习,日子过得单调又压抑。1973年1月22日,他因病去世,59岁。据说是因为劳动时做的衣服不合格,被罚洗冷水澡,旧病复发没扛过去。 回过头看,徐远举这人挺能折腾。从黄埔的高材生,到军统的骨干,再到监狱里的囚犯,他的人生像是坐了趟过山车。他的逃亡计划听着挺周密,可惜运气不好,碰上了解放军雷厉风行的追击。他那句“大丈夫能屈能伸”,听着豪气,其实透着无奈。国民党特务系统在西南的覆灭,也在他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这段历史听着挺远,可细想又不陌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人都得为自己找条活路。徐远举选了条错路,结局自然不意外。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也让人反思。国民党垮台前,那些特务头子都在想啥?他们真觉得自己能跑掉吗?徐远举的失败,是运气不好,还是大势所趋? 徐远举的逃亡梦,终究没实现。从昆明被捕,到功德林去世,他的后半生都在铁窗里度过。这段历史,既是国民党特务的缩影,也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大家咋看他的故事?觉得他为啥没跑成?是计划不够周全,还是时代不给他机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一起挖挖这段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