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8年,留在朝鲜援建的志愿军第20兵团,突然神秘消失,不仅国外,连国内都不知

1958年,留在朝鲜援建的志愿军第20兵团,突然神秘消失,不仅国外,连国内都不知道这支10万大军去哪里了。

这支在朝鲜战场服役3年的部队,共有官兵约8万人,分别来自华北、东北等地区。

回国的路线很特殊:部队先从朝鲜坐船到大连,然后换乘火车,但火车没有开往各部队的原驻地,而是一路向西,目的地是甘肃酒泉地区的戈壁滩。

列车行驶了5天4夜才到达目的地,车厢里没有餐车,士兵们只能吃压缩饼干和咸菜,到站后他们发现,这里除了漫天黄沙,什么都没有。

原来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基地,选择20兵团承担这个任务,是因为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色,政治可靠,作战经验丰富。

基地选址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最近的县城200多公里,这里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夏天地表温度超过60度,冬天最低气温零下30多度。

初期建设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住房,官兵们先挖地窝子过夜,没有自来水,要到30公里外拉水。没有电力,晚上只能点煤油灯工作。

部队被分成若干个建设大队,分别负责不同的工程项目,其中工程兵第54师负责挖掘发射工位,炮兵第60师负责修建观测站,后勤部门负责营房和道路建设。

最困难的是挖掘地下发射井,戈壁滩的地质结构复杂,既有坚硬的岩石层,又有松软的沙土层。用炸药爆破容易塌方,只能用人工开挖,进度很慢。

1959年冬天是最难熬的时期,那年冬天特别冷,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度,很多南方来的战士不适应,出现了严重的冻伤,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就地治疗。

苏联援建专家1959年3月到达基地,看到建设现场后,苏方技术负责人说按照苏联的经验,这样的基地至少需要8—10年才能建成。

但中国建设者创造了惊人的速度,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国产东风1号导弹在这里发射成功。从开工建设到首发成功,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基地建成后被命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附近的试验场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从这里发射升空。

参与基地建设的8万多名官兵,大部分人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他们的家属不能随军,很多人长期两地分居。

有统计显示,这批建设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中间有大学生、技术员,也有普通农民出身的士兵,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服从命令,默默奉献。

基地的保密级别很高,对外称“酒泉钢铁公司”,工作人员外出时不能透露真实身份,给家里写信也要经过审查,很多人退休后,家属才知道他们的真实工作。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后来回忆说,选择这支部队承担建设任务,主要考虑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丰富经验。

基地建设期间共有200多名建设者因公殉职,他们有的死于工程事故,有的因为医疗条件差延误治疗,现在基地里有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这些英雄。

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中国科技人员只能靠自己摸索,很多技术难题都是在反复试验中解决的,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也锻炼了自主研发能力。

酒泉基地建成后,中国又陆续建设了西昌、太原、文昌等发射场,但酒泉基地仍然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到现在,酒泉基地共执行了400多次发射任务,成功率超过95%,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当年那些建设者的艰苦奋斗。

2008年,酒泉基地被命名为“东风航天城”,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每年有数万名游客来这里参观,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现在基地里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的建筑,包括第一代建设者住过的地窝子、用过的工具等,这些都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着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

很多当年的建设者现在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子女继续在基地工作,成为新一代航天人,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朝鲜战场到戈壁基地,第20兵团完成了从作战部队到建设队伍的转变,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军人不仅能打仗,也能搞建设。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但我们不应该忘记60多年前那些在戈壁滩上挥洒汗水的建设者,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评论列表

智者荣耀
智者荣耀 2
2025-07-27 08:22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