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2年,梁思成病重,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在梦中呼喊着前妻林徽因的名字。 梁思成

1972年,梁思成病重,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在梦中呼喊着前妻林徽因的名字。 梁思成临终那年,1972年,天气转暖得很早。他已是风烛残年,卧床不起,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模糊。 那天夜里,他突然在梦中喊出“徽因”的名字,声音不大,却反复低语,像是在念一段无人听懂的经。 林洙坐在床边,一动不动。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梦话。梁思成在昏迷与清醒之间,时常会喊林徽因的名字。 有时候是喊,有时候是喃喃说话,有时候甚至笑出声来。林洙不动声色,只是默默看着他,像守着一场没完没了的雨。 那年她四十岁,已经陪他过了十年。十年前,他们的婚事引来不少议论。林洙是林徽因的学生,年轻又有文化,与梁思成因学术来往渐多,成了朋友。 她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原本只是偶尔探望这位年迈的教授。那时候梁思成还没有彻底从林徽因去世的阴影中走出,常年情绪低落,屋里总是冷清。 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是一点一点堆出来的。慢慢的,她在他家里待得时间多了些,厨房也开始冒烟,阳台上出现了花。梁思成的笑话也多了起来,尽管很淡。 他们决定结婚的时候,没人祝福。梁思成的朋友、同事、甚至亲戚,全都反对。有人说林洙是图他的钱,也有人说她动机不纯,趁虚而入。 他的一个老同学甚至当面说:“你疯了。”梁思成不争辩,只淡淡一句:“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但即使如此,他心里也不是没有保留。他的工资是400元,每月只给林洙80块生活费。 她的两个孩子,他从不主动见面。林洙没有多问,她把重心放在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打理屋子,还要照料林徽因年迈的母亲。 有一回,林洙把林徽因的遗像取了下来,打算擦拭换个位置。刚巧被梁思成的女儿看见,女孩当场怒不可遏,冲上去就给了林洙一巴掌:“你不配碰我母亲的照片。” 那一巴掌打得林洙站了半天没动,等她抬起头来,看见梁思成坐在一旁,没有任何反应,只说了一句:“你何必呢?”林洙没有哭,也没再碰那张遗像。后来那张照片还是挂了回去,位置一丝没变。 很多人问林洙,你图什么?她从来不答。她每天早起做饭,准备药物,晚上守在床边,时常要起夜几次。梁思成病情加重时,连说话都困难。 她一口口喂药,一天要换几次被褥。林徽因的母亲那时也病倒了,林洙一个人来回跑医院、照顾两个病人,还要张罗三餐。有人见了感慨,说她脾气真好。她只是笑笑,说:“日子总要过的。” 其实林洙第一次踏进梁家的时候,连想都没想过会有这样一天。她只是想去看看老师的丈夫——那个失去伴侣后沉默寡言的男人。 她那时刚经历婚姻失败,生活也不顺利,没想过再婚。两个人的靠近,不是因为爱情突然发生,而是彼此都找不到出口。 梁思成也曾犹豫。他知道林洙年轻,知道别人会怎么看她。可他终究还是娶了她,在朋友集体缺席的婚礼上,低头给她戴上了戒指。那枚戒指,林洙至今还戴在手上。 林洙不曾问他心里有没有林徽因。她也不愿提。梦中喊“徽因”的那晚,林洙几乎要出声了。她本想说一句:“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里?”但她没说出口。 天快亮时,梁思成醒了。他脸色苍白,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林洙……来一下。”她俯身过去,梁思成看着她,眼睛有些浑浊,话却说得格外清楚:“嫁给我,让你受苦了。这些年……多亏你。” 林洙点点头,没有回答。这句话,她已经等了整整十年。不久,梁思成病逝。林洙帮他整理遗物,书桌上还摆着一张合影,是他与林徽因年轻时在英国拍的。照片背后写着“我们终将归于建筑”。林洙把照片擦干净,轻轻放入抽屉,锁上。 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林洙继续照顾林徽因的母亲,把她送完最后一程。两个孩子也慢慢长大,离家谋生。院子里,她种了几棵木槿,是梁思成喜欢的花。 每年开花的时候,她会摘一朵,插在梁思成遗像前,从不多言。有一年,有人采访她,问她:“你后悔吗?” 林洙沉默良久,说:“我已经不年轻了,记性不好,但那年他说过一句话——这些年,多亏你。” 她说完这句,也没再说什么。 采访的人走后,她把茶杯放好,出门浇花。阳光照在木槿花上,一朵一朵地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