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海军副司令周希汉中将前往广州养病,恰逢某首长南下视察。秘书提出:“周司令,主动登门看看首长吧。”周副司令答:“不凑热闹了。”谁料首长过来了,见到周副司令,笑言:“你这个家伙,还要我来看你。” 20世纪50年代的某个冬天,海军副司令周希汉中将因旧疾复发,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远赴广州休养。那段时间,他就住在珠江宾馆静养。 恰逢周副司令在广州疗养期间,一位老首长来到广州视察工作,也下榻在珠江宾馆。得知此事后,周副司令的秘书热情地提议道:"周司令,您的老首长来了,咱们主动去登门拜访一下吧。"谁知周副司令却淡淡地回答:"算了,我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秘书听后颇感意外,但也不便多言。 其实,周希汉副司令的这番话,正反映出他一贯以来"不媚上、不欺下"的性格特点。他生性耿直,从不善于迎合上级。即便是对自己的老首长,他也从不刻意讨好,而是以平常心相待。这样的性情,在他年轻时便已显露无疑。 时间倒回到1949年春天,周希汉当时还只是第10旅的旅长。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即刻前往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周旅长以为自己又要挨批评,心里直犯嘀咕,但又不敢耽搁,只得火速赶往司令部。 到了司令部,第二野战军的邓政委已等候多时。见到周旅长,邓政委笑呵呵地说:"我们的'赵子龙'总算来了!知道我找你来是为什么吗?"周旅长愣了一下,只得低头不语。邓政委接着说:"把头抬起来,找你来不是为难你,而是有个好消息要宣布。我们野战军首长研究决定,准备任命你为第13军的军长!" 周旅长一听,顿时感到受宠若惊。他自知脾气太过耿直,生怕上级嫌弃。邓政委看出了他的心思,又开导道:"其实你早就该升军长了。只是你那倔脾气,我们一直想帮你磨一磨。你自己想想,为什么到现在才提拔你?" 周旅长思忖片刻,诚恳地回答:"感谢政委的教诲。我知道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太骄傲,骄傲起来就容易犯错误。可这个臭脾气,我也控制不住啊。" 原来,像邓政委这样的老首长对周希汉早就赏识有加。在他们眼里,周希汉虽然没有军长的头衔,却早就有了军长的实力。之所以迟迟不予提拔,完全是为了磨一磨他的性子,以便他日后能够驾驭更大的舞台。 当时,第4纵队司令陈赓因为要统筹指挥多个纵队作战,抽不出手来专门指挥自己的纵队。情急之下,他决定把第4纵队的4个旅交给周旅长全权指挥。而当时的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元帅也表示:"就让周希汉那个'赵子龙'去吧,他是个可造之才,一定能行!" 于是,一个旅长指挥一个纵队的奇特场面出现了。而周旅长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率领第4纵队浴血奋战,以弱胜强,一举歼灭了敌军黄维兵团的主力,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凭借着在淮海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周希汉才得以晋升为第13军军长。但是,即便身居高位,他也依旧我行我素,不改其骄傲耿直的秉性。对此,邓政委再次好言相劝:"周希汉啊,你这个臭脾气必须要改,改得掉也要改,改不掉也要接着改,总之必须要改掉啊!" 时间又回到了周希汉在广州疗养的冬天。当秘书告知周副司令,他的老首长也来到了广州,就住在同一家宾馆时,周副司令却淡淡地说:"我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秘书听后虽然感到诧异,但也知道自家长官的脾性,只得照办。 其实,这位老首长正是多年前就赏识周希汉的老领导。他此番南下视察工作,得知爱将周希汉也在广州养病,本想抽空看望一下。谁知道等了半天,周希汉那个"老小子"竟然不露面。 无奈之下,老首长只好亲自登门,到周希汉的房间看望他。刚一进门,老首长就笑着打趣道:"好你个周希汉,知道我来了,连个面都不肯露,是不是躲着我啊?" 卧病在床的周希汉听后,赶紧解释道:"首长,哪能啊?我这不是怕您门槛太高,把我给绊倒了嘛。"老首长听了,乐呵呵地说:"得,你这个'赵子龙',还是改不了那倔脾气。算了,好好养病吧,别紧张。" 两人又闲话了几句家常,老首长便起身告辞了。望着首长离去的背影,周希汉心中五味杂陈。他固然对老首长充满了敬重,但骨子里的那股傲气,却也不愿轻易低头。这种性格,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改变。 周希汉一生戎马,曾率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他的不俗战绩,令他在部队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然而,无论是功成名就之时,还是退居二线之后,周希汉始终保持着那种不卑不亢的气度。他从不刻意迎合上级,对待部下却又亲切友善,真正做到了"不媚上、不欺下"。 在不少人看来,周希汉的这种性格,固然有些"桀骜不驯",但也正是这份桀骜,造就了一代名将周希汉的风采。他虽然嫉恶如仇,却也胸怀坦荡。他虽然骄傲自负,却也忠心耿耿。总之,他身上集合了一位纯粹军人所有令人敬佩的品质。 周希汉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将领。即便在他离开人世多年之后,人们依然对他那句"不媚上、不欺下"印象深刻。这既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一代军人风骨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