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88岁的朱德晚年丧子,家人瞒了10天才告诉他,朱德:你们这样不对

朱德是我们祖国伟大的开国元勋,也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每一个伟大的开创者都必定经历了无尽的苦难,特别是在家庭方面,

朱德是我们祖国伟大的开国元勋,也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每一个伟大的开创者都必定经历了无尽的苦难,特别是在家庭方面,其中的种种辛酸与无奈恐怕只有革命者自己知道。

朱德的第一段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他被迫娶了自己的表姐刘从珍。对于这么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朱德选择的是逃避,他独自离开了家乡前往成都求学。这是属于时代的错误,朱德和刘从珍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在离家不久之后,朱德见证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难以改变的现实问题。因此读了二十几年书的朱德决定投笔从戎,进入了云南的讲武堂,后来跟随蔡锷将军加入了滇军。也是在这里,朱德与萧菊芳相熟相知,萧菊芳有学识有文化,是一位进步青年,她令朱德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情,两人很快就结为了夫妻。

1916年,袁世凯上演复辟闹剧,朱德随蔡锷出征护国,驻兵泸州。当时31岁的萧菊芳已经有了身孕,为了能陪伴在丈夫身边,她不顾朱德的反对,也来到了泸州。

不久之后,萧菊芳诞下一个男婴,他就是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朱德发现儿子的右耳有一个似拴马柱的胎记,于是给儿子起了一个小名“保柱”。

令人遗憾的是,在生下孩子不久,萧菊芳就因为条件艰苦而患上了赤痢。这是一个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在那个医疗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几乎是不治之症。但是坚强的萧菊芳却足足挺了两年,两年的时光,萧菊芳无时无刻不在被病痛折磨着。她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令人动容,然而她终究没有能挺过来,带着对丈夫与儿子的眷恋于1919年6月病逝。

妻子病逝之后,儿子朱琦成为了妻子给朱德唯一的留念。不久之后,朱德又参加了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能有人照顾儿子,在战友们的劝说下,朱德迎娶了第三任妻子陈玉珍。

善良的陈玉珍将朱琦视如己出,全心全意地抚养朱琦长大,为在外打仗的丈夫解决了后顾之忧。

1922年,厌倦了国内军阀混战局面的朱德,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友人毅然踏上了留学之路。他们在德国柏林找到了周恩来,下定决心要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从此,朱德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之路。年幼的朱琦不曾想过,这一别,竟然跟父亲要分别如此之久。

直到15年之后,国共双方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父子俩才得以相见。

“七·七”事变之后,为了抗击残酷的日本侵略者,很多爱国青年都加入了军队。21岁的朱琦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隶属于云南部队。

1937年8月,我党派遣周恩来、叶剑英、朱德作为代表参加了南京的国防工作会议,以共同商讨抗日救亡之策。没想到,朱德却惊喜地得到了儿子的消息。

当时朱德一行人计划先从延安到西安,再从西安乘飞机到南京。在西安停留的时候,朱德听闻自己在讲武堂的老同学,有“云南王”之称的龙云也正巧在西安,于是就前去拜会。没想到龙云将儿子的消息带给了他:“你的儿子朱琦现在正在我手下当兵呢!只是不知道具体的部队番号。”

得到这一消息的朱德非常的高兴,自己已经15年未见过孩子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能知道孩子的下落,朱德非常兴奋,但是毕竟此刻的情况不容乐观,又怎么能不顾大局而去找寻儿子呢?

细心的周恩来看出了朱德的顾虑,他也十分理解朱德的心情。于是,在跟国民党谈判期间,周恩来亲自安排工作人员前往云南找寻朱琦的下落。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朱琦被工作人员找到,并且将他送到了延安。而那时,朱德正好从南京返回延安,对他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惊喜。离别时还是孩提,见面时已经是挺拔的青年,朱德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朱德一把搂过自己的儿子,轻轻抚摸他的右耳,那个“拴马柱”真真切切地长在那里。

朱德激动地说:“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保柱啊!”

离别了整整15年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刻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父子团聚之后,朱琦留在了延安学习。但是由于朱德的工作繁忙,二人还是不经常见面。1938年春,朱琦被送到中央党校进修。这段时间令朱琦成长了一名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者,不久之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着八路军部队赶赴抗日前线。

大家对于朱琦上战场这件事都持反对意见,因为毕竟朱德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但是朱德却说:“我是八路军总指挥,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

在前线,朱琦英勇作战,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但是子弹不长眼,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右腿。虽然他都到了及时的医治,却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不得不从前线退了下来。

对于儿子的受伤,朱德非常的心疼,世上哪有父母不心疼儿子的呢?但是作为八路军的总指挥,他不能为自己的儿子搞任何特殊。毕竟自己的儿子只是受伤,有多少人的孩子把生命都留在了前线,将热血都洒在了这厚重的土地上。

朱德经常告诫儿子,不能因为受了伤就消极。年轻人就要懂得坚持,即使腿部有残疾也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有了父亲的告诫,朱琦没有受到伤病的任何影响,坚持继续学习。后来在延安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深造,朱琦还担任了队列科长,主要负责训练八路军的军容军级。

在校期间,朱琦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努力刻苦,还经常跟师生们一起帮助农民下地干活。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是周恩来、毛主席也经常下地帮助老乡们一起干农活。

朱琦作为朱德的儿子,却从来没有总司令的儿子的架子。在心底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时刻都把父亲的告诫记在心上。

朱琦在学校里学习任教一直到建国前夕,那会儿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哪里都缺人才。朱琦主动请缨,来到了基层工作。年底,又被调到了河北省石家庄铁路局工作。这个调动本来也是很平常的,毕竟朱琦作为干部本来就应该从事管理工作。但是这个消息被朱德知道后,特地找到石家庄铁路局的领导要求不要让朱琦在管理岗位任职。

他说:“虽然朱琦学历比较高,国家也需要铁路领域的人才,但是朱琦一点经验都没有,必须从基层干起!”

当时的朱琦已经34岁了,但是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不在乎岗位的高低。他知道父亲的意思之后,二话不说就前往了基层,当起了火车机车学徒,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当时的火车都是要烧煤才能开的,火车工人的条件跟煤炭工人的性质差不多,整天与煤灰为伍。朱琦就这样虚心地向前辈工人学习,从最细微的一点一滴做起,一步步从学徒做到了能熟练驾驶火车的司机。

之后,朱琦被调往天津铁路分局机务段,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地一干就是十几年。虽然天津离北京不远,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朱琦很少去北京,更没有怎么见过父亲。

有一次,他驾驶火车从北戴河前往天津,接到通知说有一位搭乘火车的首长要见他。当他带着满身的煤灰和满面的倦容来到首长面前时,这位首长正是他的父亲朱德元帅。

看着儿子这幅样子,朱德非常的满意,他说:“当一名火车司机非常不容易,但你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铁路运输的稳定性关系到国民的出行安全。在本岗位要做好工作,就是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贡献。”

有了父亲的肯定,朱琦一扫脸上的倦容,他有了更大的荣誉感跟使命感,带着无比的骄傲回到了他的岗位。就这样他坚守在铁路一线,直到50岁以后。

1974年6月10日,58岁的朱琦因为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他的妻子赵力平把消息告诉了婆婆康克清,康克清考虑到朱德已经88岁了,身体很不好,为了不影响朱德的身体,她决定先不要告诉朱德。

朱德虽然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但是始终非常关心儿子。因为朱琦有心脏病,朱德经常会打电话过去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但是这一次,令朱德感到非常的不对劲,因为电话总是由儿媳妇赵力平接的。

纸里终归包不住火,1974年6月20日,在朱德的不断地询问下,家人们才将朱琦去世的消息告诉他。那时朱琦已经去世10天了,孩子们早已把后事安排妥当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朱德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他的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是却说不出来。直到良久之后,他略带责备地对康克清说:“你们这样做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很可惜。他年轻的时候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实在太可惜了!”

晚年丧子,对年事已高的朱德来说是不能承受之痛。在朱琦去世之后,朱德的身体每况愈下,两年之后,朱德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德一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我们永远铭记的伟人。他的孩子朱琦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的告诫,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中国人民为拥有这样的父子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