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开始建造魏忠贤生祠,各地争相效仿。魏忠贤的权势已直逼皇权。
魏客勾结魏忠贤(1568-1627年),本名进忠,号完吾,河间府肃宁县人。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赐名“忠贤”。他自幼性格狡诈,不学无术,属于文盲,但具有胆量和决断力,同时为人猜忌、狠毒且刚愎自用,喜好阿谀奉承。

魏忠贤的妻子姓冯,育有一女。早年间,因赌博失败受人羞辱,一时激愤之下自行阉割,并改名为李进忠。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投靠司礼秉笔太监孙暹,负责管理甲字库。之后,通过巴结太监魏朝,得到王安的赏识,逐渐升迁为熹宗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官。他曾与魏朝结拜为兄弟,宫中人称他们为“大魏”和“二魏”。
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幼年丧母,18岁的客氏成为他的乳母。客氏原是定兴人侯二之妻,入宫后悉心照料朱由校,关怀备至。她甚至会妥善保存小皇子掉落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

客氏亲自料理朱由校的饮食起居。入宫两年后,丈夫侯二病逝。深宫寂寞,客氏与太监魏朝结为对食。对食是宫廷中一种类似民间夫妻的关系,双方互守忠诚。
万历后期,宫中对食现象十分普遍。因魏朝常外出办事,客氏转而与魏忠贤关系暧昧。天启即位后某夜,魏朝与魏忠贤为争宠客氏在乾清宫发生冲突,惊动了皇帝。
朱由校召见二人后,让客氏自行选择。客氏最终选择了性格强悍的魏忠贤。于是魏朝被谴往凤阳,后被魏忠贤假传圣旨杀害。自此,客氏与魏忠贤成为固定的“夫妻”关系。
客氏与魏忠贤费尽心机,极力讨好熹宗皇帝。不久之后,客氏被册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则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亲自赐予魏忠贤“忠贤”之名。
魏忠贤进入司礼监后,很快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
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为人正直无私,他曾是光宗朱常洛为太子时的近侍,并在熹宗继位初受托参与辅政。王安对魏忠贤排挤同僚魏朝的做法极为反感,多次严词批评魏忠贤。
对此,魏忠贤与客氏心生怨恨。他们暗中指使给事中霍维华上奏弹劾王安,指控其专断独行、揽权越职,同时客氏也在旁煽风点火。
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动在“移宫案”中因涉嫌盗窃宝物而受罚的太监刘朝等人,借此事为自己开脱罪责,并反过来诬告王安,企图通过多种手段将王安彻底打倒。

明熹宗朱由校未经核实,便在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十二日颁布诏书,将王安贬为净军,流放至南海子负责看守围墙。
魏忠贤任命太监刘朝为南海子提督,借此机会除掉了王安。至此,魏忠贤面前的两大障碍已被扫清。之后,他不断攫取权力,逐渐掌控了朝廷大权。
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东厂落入魏忠贤手中,他的权势进一步膨胀。再加上有客氏在宫中作为内应,魏忠贤的势力愈发强大。
不久之后,京师民间开始流传一首歌谣:“委鬼当朝立,茄花遍地红。”其中,“委鬼”暗指“魏”姓,即魏忠贤;而“茄花”则影射客氏。

天启初年,明朝政权主要由东林党掌控。东林党成员多为秉持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他们早已察觉到客氏与魏忠贤之间的阴谋。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便因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丸”之后,暴毙驾崩,年仅三十九岁。
驾崩后,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即为天启皇帝,天启元年九月,在完成葬礼仪式后,内阁大臣刘一燝依据先帝遗诏,请求熹宗将客氏逐出宫外。迫于压力,熹宗勉强同意了这一要求。
然而没过多久,明熹宗因极度思念客氏而情绪低落,甚至泪流满面、茶饭不思。最终,朝廷不得不重新将客氏召入宫中陪伴皇帝。

魏忠贤曾试图拉拢东林党重要人物赵南星,但遭到对方冷遇。同年十二月,吏部尚书周嘉谟根据考核制度,将给事中霍维华调离京城。魏忠贤意识到这是东林党在针对他,于是指使给事中孙杰上奏,诬陷周嘉谟受刘一燝指使,意图为已故太监王安复仇。此事件导致周嘉谟被迫辞职。
在这几轮政治斗争中,魏忠贤和客氏均取得了胜利,这使得二人更加嚣张跋扈,为后续局势埋下了隐患。
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位爱好广泛的皇帝,他对读书和政务兴趣不大,反而热衷于各种新奇有趣的活动。为了迎合熹宗的喜好,魏忠贤煞费苦心,引导皇帝沉迷于戏曲、驯养动物以及狩猎等娱乐项目。他还建议熹宗组织一支特殊的队伍,由300名宦官手持龙旗站在左侧,300名宫女手持凤旗排列右侧,在宫中进行军事演练。

明熹宗朱由校对木工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亲自设计并制作精美的家具,其工艺水平之高超,连专业工匠都自愧不如。他醉心于建筑游戏,反复搭建和拆除房屋,乐此不疲。此外,他还喜欢用水缸制造喷泉装置,通过在高处放置装满水的大铜缸,并在底部设置机关,让水流形成不同的喷射效果。有时还会在喷口处放置小型金色木球,借助水流使木球旋转,以此作为消遣。
当明熹宗朱由校沉浸在这些趣味活动时,魏忠贤总会拿出大量奏折请求批示或咨询决策。然而,熹宗对此类事务感到厌倦,常常随意回应:"朕知道了,你们自行处理吧。"
于是,魏忠贤便借代批奏章的机会,逐渐掌控了朝廷的核心权力。
与此同时,魏忠贤在宫廷内部大肆安插亲信太监,如王体乾、王朝辅、李永贞、李朝钦等三十余人相继成为他的党羽,并占据内廷要职。

魏忠贤对熹宗表面上极尽恭维讨好之能事,再加上有客氏在旁替他美言,他在宫中逐渐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权力网,行事愈发嚣张跋扈。一旦有后妃对其表示不满或有所抵触,他便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击报复。
熹宗的皇后张氏性格刚正不阿,常常在熹宗面前揭露客氏与魏忠贤的种种罪行。一次,张皇后正在阅读《赵高传》,明熹宗朱由校问她在看什么书,张皇后如实回答说是《赵高传》,借此提醒熹宗警惕魏忠贤专权乱政。这一行为让魏忠贤对张皇后恨之入骨。
天启三年(1623年),张皇后怀孕,但客氏和魏忠贤竟施展阴谋诡计,导致她不幸流产。不仅如此,他们还买通一名死囚孙二,让他冒充张皇后的生父,企图通过此手段让熹宗怀疑并疏远皇后。

张裕妃同样不肯屈从于客氏和魏忠贤的淫威,结果二人假借圣旨将她幽禁于冷宫,切断她的饮食供应,最终将其活活饿死。
李成妃、范惠妃等人遭受了魏忠贤与客氏的残酷迫害。二人不仅掌控内廷,还将影响力延伸至外廷,逐渐培植起一个忠实于他们的政治集团——阉党。内阁中最早与魏忠贤沆瀣一气的是沈榷。由于沈榷曾在内书堂担任教习,魏忠贤可算是他的老师。
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沈榷进入内阁后,迅速与魏忠贤勾结,联手排挤阁臣刘一燝。
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刘一燝被迫离职。然而,魏忠贤并未就此罢手,他多次指使党羽对刘一燝进行诬告,最终导致刘被革职,并剥夺其诰命。

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在魏忠贤的支持下,顾秉谦和魏广微也进入了内阁。顾秉谦,昆山人,品行低劣且无耻,为讨好魏忠贤,他曾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拜见魏忠贤,声称本想让儿子认魏忠贤为父,但又担心魏忠贤嫌弃这个满头白发的儿子,于是让儿子改称魏忠贤的孙子。
魏忠贤欣然接受,并立即封其子为尚宝卿。魏广微,南乐人,与魏忠贤同乡。起初,他自称为魏忠贤的族弟,后来更是直接认作侄儿,因此被时人戏称为“外魏公”。
天启年间,随着魏忠贤权势的急剧膨胀,自万历朝延续的东林党与邪党之争逐渐失衡。被东林党排挤出局的失意官僚纷纷攀附于魏忠贤门下,结成利益同盟,逐渐形成了以阉宦为核心的权力集团——史称“阉党”。

此党羽翼遍布朝野,尤以“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等派系著称。
“五虎”皆为文臣翘楚:崔呈秀执掌兵部、吴淳夫坐镇工部、李夔龙提督太仆寺、倪文焕司职御史、田吉统摄太常寺;
“五彪”则是武臣魁首:锦衣卫都督田尔耕、镇抚使许显纯、千户杨寰、指挥崔应元、校尉孙云鹤;
“十狗”以吏部尚书周应秋、刑部主事曹钦程为首,另有数十号称“四十孙”的党徒遍布六部九卿。这般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络,终使朝堂沦为魏阉私器。
当时,从中央的内阁、六部到地方的总督、巡抚,处处都有阉党成员的身影。他们对魏忠贤极尽谄媚之能事,甚至有人尊称他为“九千岁”。

无论朝廷大事还是小事,官员们都会派专人向魏忠贤请示,并且只有得到他的首肯后才会处理。久而久之,朝政竟无人向熹宗皇帝汇报,整个朝廷仿佛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魏忠贤得势后,家族也随之飞黄腾达。他的弟弟、侄子等亲朋纷纷获得封赏。其中,他的侄儿魏良卿被封为公爵,魏良栋被封为侯爵,侄孙魏鹏翼则被封为伯爵。后来,他们又被加封为太师、太子太保和少师等高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魏良栋和魏鹏翼还只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尚在襁褓之中。
阉党为害魏忠贤及其阉党集团的肆意妄为,让朝廷中正直的官员们深感愤慨。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毅然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项罪状。

在奏疏中,杨涟详细列举了魏忠贤的种种罪行:擅自拟旨,专权乱政;排挤正直大臣,重用亲信党羽;滥施恩惠于亲属;借助东厂迫害忠良;生活奢侈无度等。这份奏疏一经呈递,立刻得到满朝官员的响应,一时间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多达数十份。
魏忠贤见状惊恐万分,急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诉辩解,并提出辞去东厂提督一职。熹宗命宦官王体乾将杨涟的奏疏念给自己听,然而王体乾却故意略过关键内容。听完后,明熹宗朱由校稀里糊涂地下旨慰问魏忠贤,并命令阁臣魏广微传旨严厉斥责杨涟。
杨涟心有不甘,打算在熹宗临朝时当面弹劾魏忠贤。
然而,魏忠贤得知此消息后,设法让明熹宗朱由校连续三日未上朝。直至第四日明熹宗朱由校临朝,其身旁却环绕着数百名带甲的宦官,并且下达敕令禁止左班官奏事,杨涟的计划因此未能实现。

首辅叶向高与礼部尚书翁正春请求将魏忠贤遣返回私宅,以缓解朝臣的不满情绪,但熹宗并未同意。
明熹宗朱由校的这一决定引发朝野哗然,魏大中、给事中陈良训、许誉卿等七十多人接连上疏弹劾魏忠贤,然而熹宗对此置若罔闻。倚仗熹宗为靠山,魏忠贤愈发嚣张跋扈,不久便对朝臣展开反击。
工部营缮主事万燝见杨涟的奏疏被熹宗忽视,心中愤懑不已,于是上疏揭露魏忠贤拒绝拿出内官监的废铜器用于修建光宗陵墓,反而在香山碧云寺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坟墓。
魏忠贤看到奏疏后怒不可遏,决意杀一儆百,遂矫旨对万燝处以廷杖一百并削职为民的惩罚。
命令下达后,魏忠贤的爪牙闯入万燝住所对其拳打脚踢,将其拖至午门时,万燝已奄奄一息。遭受廷杖一百后,万燝不久便去世了。

为了排挤内阁首辅叶向高,魏忠贤又借林汝翥事件大做文章。林汝翥是叶向高的同乡,时任巡城御史,此前曾因杖责两名太监而得罪阉党。
万燝被杖责后,魏忠贤假传圣旨,下令对林汝翥也施以杖刑。得知消息的林汝翥秘密逃离京城,前往遵化投靠巡抚避难。
魏忠贤指使缇骑诬陷林汝翥藏身于叶向高的府邸,以此为借口包围并搜查叶宅,翻箱倒柜,甚至羞辱了叶家的女眷。叶向高对此忍无可忍,最终只能上疏请求辞官归乡。
七月中旬,叶向高离职返乡。随后,大批东林党官员遭到罢免,包括吏部尚书赵南星、侍郎陈于廷、御史高攀龙以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一时间,“正人去国,纷纷若振槁”。

与此同时,魏忠贤大力提拔亲信党羽:郭允厚、朱童蒙被任命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担任大理寺卿,郭兴治、霍维华恢复给事中职位,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等被重新起用为御史,徐兆魁、阮大铖则成为其心腹爪牙。
至此,朝廷的主要职位几乎全被魏忠贤的党羽占据,朝政大权基本落入魏忠贤之手。
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顾秉谦出任内阁首辅。随后进入内阁的冯铨、黄立极、张瑞图、施凤来、李国普、来宗道等人,均为魏忠贤的心腹党羽。当时这个内阁被世人戏称为“魏家阁老”。与此同时,阉党还牢牢掌控了六部。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魏忠贤在明朝朝廷中的权势已达到顶峰,甚至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为帝。新帝早年在潜邸时便深知魏忠贤专权乱政的危害,登基后便暗藏机锋。魏忠贤及其党羽察觉到新帝的态度后,惶恐不安。
御史杨所修与给事中杨维垣率先行动,以弹劾阉党核心人物崔呈秀为试探,观察新帝的反应;随后主事陆澄原、钱元悫以及员外郎史躬盛接连上疏,直接指责魏忠贤。
十月,嘉兴贡生钱嘉征呈上《劾逆珰疏》,列举魏忠贤十大罪状:僭越称“九千岁”与皇帝平起平坐、轻慢中宫张皇后、私自掌控京营兵权、破坏太庙神主、削减藩王禄米、凌驾于孔子规制之上、滥发阉党官爵、隐瞒边关捷报、横征暴敛压迫百姓、收受贿赂扰乱法律。

崇祯帝收到奏疏后,特召魏忠贤入宫,并命内侍当庭宣读。魏忠贤听后面色如土,急忙携带珍宝贿赂信王府旧侍徐应元——他早年在赌坊厮混时的故交。然而,崇祯早已看穿他的计谋,当即斥责徐应元渎职,这一举措彻底切断了魏忠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崇祯元年(1628年)冬,刚继位的崇祯皇帝下令将魏忠贤发配至凤阳看守皇陵。然而,这位昔日权倾朝野的阉党首领在流放途中仍不忘作威作福,随行仪仗多达千人。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勃然大怒,立即派遣锦衣卫精锐骑兵追赶逮捕,准备将其押解回京严惩。关键时刻,司礼监秉笔太监李永贞暗中派人给魏忠贤送信。

当队伍抵达直隶阜城驿站时,魏忠贤得知锦衣卫已近在咫尺。他明白自己难逃一死,当晚与心腹李朝钦借酒消愁。回忆起昔日掌权时的风光无限,两人相对苦笑。四更天时,他们在客氏经营的秘密据点南关旅舍自缢身亡。这个地方曾是客氏操控朝局的重要据点,最终成为魏忠贤的葬身之地。
崇祯接到奏报后,下令将魏忠贤尸体处以凌迟,并将其首级悬挂在河间府城楼上示众。客氏则被押送到浣衣局,遭受乱棍打死的惩罚。魏良卿、侯国兴等亲信全部被斩首曝尸,家产充公。
在搜查客氏住宅时,竟然发现八名被藏匿的宫女,这才揭露了她效仿吕不韦向皇帝献孕姬的丑闻,令朝野上下更加愤怒。

崇祯二年(1629年)春,皇帝命内阁首辅韩爌主持编写《钦定逆案》,将260多名阉党成员列为罪臣。东林党人得以重返政坛。
然而,一些阉党余孽仍在暗中活动,企图翻案。后来温体仁、薛国观等人掌权,表面上打击朋党,实际上却在为阉党平反创造条件。崇祯重启宦官监军制度,让阮大铖等漏网之鱼在南方坐大,形成新的政治势力,为明朝灭亡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