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与隆庆年间,明朝边疆战事频仍,民间怨声载道。皇帝沉迷道教,朝堂之上大臣们明争暗斗,政治生态一片混乱。然而,在如此动荡腐败的时代背景下,却诞生了一位流芳百世的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国开,号刚峰,后人尊称其为“刚峰先生”,祖籍广东琼州琼山。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此时的明朝,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政治体系愈发黑暗。而海瑞在为官期间,始终严于律己,坚守朝廷法令及封建道德准则。他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致力于革除弊政、兴利为民;同时,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从不贪恋钱财。海瑞的品行深受百姓爱戴,被赞誉为“海青天”,成为历史上一位备受敬仰的清官典范。
立志用世海瑞出生于正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2日),出身于海南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曾担任知县,伯父更是监察御史。父亲海瀚是一名廪生,虽家境清贫,却能安贫乐道、读书明理。母亲也通晓一些书史知识,以身作则,通过言行教育海瑞。

海瑞四岁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节衣缩食将他抚养成人。从小,海瑞便怀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十三岁时,他进入琼山县海口镇私塾学习;二十七岁时,在琼山郡学深造。期间,他常与志同道合的学者切磋学问,讨论古今大事。他的多篇文章如《严师教戒》《客位告辞》《训诸子说》等,都流露出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这些文章中,海瑞多次强调自己生于天地之间,不应虚度光阴,而应有所作为。他认为人生在世应以圣贤为榜样,不做徒具虚名的“乡愿”;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追求妻妾成群;不羡慕金钱财富,而要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他还提倡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自满。
这些肺腑之言充分体现了海瑞一生反对奢侈、崇尚节俭的高尚品德,以及刚正不屈、为民请命的思想和性格。这种精神早在他青年时期便已形成,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海瑞的同乡兼门生梁云龙曾评价道:“无论是他在家闲居还是入仕为官,其品行与他所著的《严师教戒》完全一致,毫无虚假。他正是孔子所说的‘强哉矫’,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是当今真正的男子汉!”
海瑞,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仕途起步并不平坦。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6岁的他才中举人,可谓大器晚成。就在这一年,他针对琼州地区黎族聚居、地处海疆要塞但治理不善的问题,提出了《治黎策》。他认为,治理琼州的关键在于“开道置县”,以实现地方安定。他还明确指出,除此之外的任何建议或措施都只能算是下策。这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次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满怀壮志的海瑞进京参加会试,却遗憾落第。
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向朝廷呈递了《平黎疏》与《上兵部图说》,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经略琼州的方针和具体措施的看法。在他看来,治理琼州这一战略要地,应包括“招民、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传”等多方面事务。

此外,海瑞还敏锐地指出,琼州距离京师万里之遥,若遇紧急情况需请示皇帝,往往因路途遥远而贻误时机。为此,他建议嘉靖皇帝从群臣中选拔那些“知识事机、不贪富贵、力可大任、志在立功”的人才,任命为兵备副使,专门负责治理黎族地区的事务。
同时,海瑞在奏疏中坦言,尽管自己不过是一个“濡染翰墨之人”,未曾亲历战场,但关于琼州的具体情况,都是通过多方打听了解而来。他甚至表示,若能赋予他专责治理的权力,他定能全力以赴,“驰驱兵革之间”,让黎族地区成为治理有序之地,黎族百姓成为良民。若无法达成目标,他愿意负荆请罪,承担欺罔虚费兵粮之罪。这份奏疏呈递后,虽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却未能通过兵部审核,因此迟迟未能付诸实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海瑞第二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依旧未能金榜题名。当时,考中进士是文人引以为傲的目标,也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要职大多由进士出身者担任,而海瑞却成为其中的特例。
两次会试失利的经历让海瑞逐渐意识到科举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他发现,一些进士虽然金榜题名,但实际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使他深刻认识到,科举并非评判一个人才华与能力的唯一标准。他曾感叹道:“耗费一生的时间读书写文章,却对国家毫无贡献,这样的做法与宋人所批评的‘一辈子只在五个字上打转’又有什么区别呢?”基于这种认识,海瑞最终选择放弃追逐功名利禄,转而接受吏部的选拔,走上了另一条为官之路。
以礼为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海瑞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教谕,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到任。作为一县学府的“校长”,他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基础。

上任后,海瑞撰写了《规士文》,向朱提学提交了《申朱提学道教条》,并制定了《教约》。这些文件详细规定了县学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他强化了学校的纪律管理,整顿了校风,使学校秩序井然。
海瑞特别强调,教官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用心教导学生。同时,他还明确了学吏的职责,要求他们专注于文案工作,不得因收受学生钱财而擅自修改文卷。一旦发现此类行为,将严惩不贷。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海瑞倡导遵循朱熹提出的“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学习应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标准,注重修身、处事和接物的能力培养。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的表现,他还设立了两本簿册,分别记录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

海瑞坚信,只要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将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此外,在执行封建礼仪方面,海瑞明确指出:教官与学生在县学明伦堂会见官员时,必须遵守《会典》等典籍中规定的礼节。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贿赂行为,严格禁止造谣生事、搬弄是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严厉批评那些借读书人之名,假借义气之说,结党营私、干扰法纪的行为。
这些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海瑞维护封建礼教的决心,也充分反映了他“以礼为教”的核心思想。
在海瑞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推行民主办学的理念。他曾表示:“我刚到学校时,并不清楚哪些好事可以推动,哪些弊端需要革除,因此打算与学生们共同商讨,并结合提学道教的条规进行调整。”
这一举措对当时士风败坏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整治效果。

海瑞为人表里如一。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延平府督学官前来视察,在明伦堂召见教官们。其他教官都纷纷跪拜参见督学官,唯有海瑞站在中间,拒绝跪拜,仅鞠了一躬,因此被人们戏称为“笔架博士”。
此举令督学官对他心生怨恨,随后对其多方刁难。
面对这样的处境,海瑞感慨道:“如此荒唐的世道,还有希望挽回吗?”于是毅然决然地请求辞职。
后来,经过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朱衡多次劝说挽留,他才重新回到教谕的岗位上。
海瑞在担任教谕期间,不仅专注于教育工作,还十分关注地方政务。在南平县学任职时,他撰写多部著作,进一步阐述和补充了他在《治黎策》与《平黎疏》中提出的思想与建议。

当海瑞得知福建的驿站系统面临严重困境时,迅速撰写了《驿传申文》与《驿传议》,并呈报相关衙门。文中指出,驿站的困苦状况已极为严峻,唯有恢复国家初创时期的制度,兴利除弊,才是解决之道。否则,驿站体系将难以维系。
到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海瑞担任教谕一职已有四年之久。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学术治理上成绩斐然。因此,巡抚与监司纷纷上奏推荐,海瑞最终被任命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正式开启了其政治生涯。
兴利除弊知县负责管理全县各项事务。任何事情处理不当,都会导致百姓生活不安定,所有事务都在知县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因为害怕惹麻烦或遭到报复而敷衍塞责,放纵邪恶势力,不顾朝廷和民众利益,只做表面功夫,追求虚名,这绝不是一位称职知县应有的行为。

海瑞怀着革除弊端、造福百姓的决心,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初到淳安上任。淳安县土地资源匮乏,人民生活艰难,主要物产仅有茶叶、竹子、杉木和柏木。土地大多被豪强占有,贫困百姓全年都难以吃饱饭,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
海瑞深入民间考察后发现诸多问题:赋税徭役分配不均,虚报的粮税数量庞大,大户人家将赋税负担转嫁给穷人。一些富豪拥有三四百亩田地却分文不缴税,而贫苦农民颗粒无收却要承担高额赋税,这种现象极其不公平。
由于虚高的税负,许多家庭因无法承受而相继逃亡。此外,淳安县地处新安江下游,官员往来频繁,每天都要进行五六次招待,耗费巨大。为此,海瑞制定了《兴革条例》三十六条,精心规划,重新丈量土地,并依据实际田亩数量合理征税。

海瑞任职期间,积极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他雷厉风行地清查各种陈规陋习,废除了不必要的费用和繁重的劳役,减少了诉讼案件,严惩贪官污吏,使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在海瑞为官之时,他始终勤勉尽责,不惧权贵。某日,浙直总督胡宗宪之子途经淳安,却因驿站提供的物资不足,竟将驿吏吊起来狠狠毒打。
得知此事后,海瑞果断下令将胡宗宪之子拘捕,并没收了他携带的数千两银子充公。随后,海瑞写信给胡宗宪,称此人行为嚣张,冒充总督公子四处作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胡宗宪听闻后怒不可遏,却又无计可施,最终只能忍气吞声。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严嵩党羽、总理盐政都御史鄢懋卿奉命巡查盐务,途经淳安县。

鄢懋卿贪婪成性,仗着权势大肆收受贿赂。若依从他的要求,必然会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于是,海瑞致信鄢懋卿,以“淳安县小,无力奉迎,请另择他路”为由婉拒。鄢懋卿虽心怀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绕道而行。这两件事广为流传,深受百姓称赞,成为一时佳话。
海瑞一生致力于为民谋利,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衣衫简陋单薄。为母亲庆寿时,他仅仅买了两斤肉来表达孝心。淳安县的百姓对他赞不绝口,称其“爱民如子,视钱如仇”。当海瑞被免官时,当地民众无不痛哭流涕,悲痛之情甚至超过了失去至亲。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初,鉴于海瑞在淳安的卓越政绩,朝廷决定升任他为浙江嘉兴府通判。然而,由于他曾得罪权贵鄢懋卿,遭到其党羽的诬告弹劾,最终未能到任。直到严嵩倒台后,鄢懋卿与袁炜相继被罢免,海瑞才得以调任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海瑞正式履新。兴国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大量人口因不堪重负而逃亡,导致每年粮食征收不足一半。面对这样的困境,海瑞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兴国八议》,积极发展生产,革除积弊,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机遇。
海瑞提出的“八议”中,有五项内容尤为重要:
首先,关于屯田。他主张恢复明初的制度,将军队与百姓的土地划分明确,清退被军队侵占的民田,补充因侵占而流失的民田资源。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免受军人骚扰,政府的屯粮也不会出现亏欠。
其次,强调地利开发。通过鼓励农民开垦无主的山地和荒田,将荒芜的土地转化为良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解决百姓饥饿问题。

再次,均赋役是“八议”中的核心内容。其关键在于重新丈量土地,核查人口与税收的实际状况,并根据贫富差异合理分配税负,力求公平。
第四,招抚逃亡民众。通过废除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吸引流离失所的百姓返回家乡,重建家园。
最后,精兵简政。对军政部门进行全面改革,裁撤冗余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浪费。
海瑞将这些建议汇总后呈报给南赣巡抚吴百朋,逐步实施。官吏们因此“畏法听令”,民间开支也得以削减三到四成。
海瑞在兴国任知县一年多期间,因政绩显著受到推荐,应召前往京城任职。但由于母亲无法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最终选择留在兴国。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海瑞被任命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此时的嘉靖皇帝已步入中年,他笃信道教,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大肆修建道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致使百姓负担沉重,民生凋敝。同时,他性格固执,拒绝听取大臣们的劝谏,导致朝政日益衰败,民间怨声四起。
次年,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海瑞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深感愤怒。为了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嘉靖皇帝呈递了一份奏疏,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皇帝的行为。这份奏疏名为《治安疏》,因其主旨在于“直言天下第一事”,以纠正君主之道、明确臣子之职,并谋求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又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
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廷,后人称之为“海瑞骂皇帝”。它不仅是海瑞一生中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两件大事之一,也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成为世人皆知的直臣典范。

海瑞决定呈递奏疏时,已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他深知此举必然触怒皇帝,极有可能被处以极刑。于是,他提前购置了棺材,遣散了家中的仆人,与妻子郑重告别,并托付友人料理后事。他毫无畏惧,坦然面对可能降临的灾难。
果然,正如海瑞所预料,皇帝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将奏疏狠狠摔在地上,命令侍从:“立刻把海瑞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一旁进言道:“海瑞向来以痴名著称。这次上疏之前,他已经预知后果,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静候朝廷处置。”听完这番话,皇帝沉默了一会儿,重新拿起奏疏仔细阅读了一遍。他被奏疏的内容深深触动,最终没有立即惩处海瑞,而是将他扣留在宫中数月之久。

到了次年二月,嘉靖皇帝虽然怒气稍减,但仍未完全平息,仍以“骂主毁君,悖道不臣”的罪名下旨逮捕海瑞,对他处以六十大板,随后投入锦衣卫监狱,后又转至刑部监狱。
期间,户部司务何以尚向朝廷上疏,请求释放海瑞。然而,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皇帝,他下令锦衣卫对何以尚施以一百大板,并将其关押入狱,昼夜严加审讯。
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其第三子朱载垕继位,是为穆宗。次年改元隆庆,新帝颁布遗诏,宣布大赦天下。海瑞与何以尚因此得以重获自由。海瑞复官后,先担任户部主事,不久后调任兵部武库司主事,继续为朝廷效力。
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海瑞被提升为尚宝司丞。他上书请求回家奉养母亲,但未获批准。同年四月,他又升任大理寺右侍丞。

当时,内阁首辅徐阶与高拱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高拱意图削弱徐阶的权力,指使其学生、广东道试监察御史齐康弹劾徐阶。
海瑞则提交奏折支持徐阶,指出:徐阶担任首相后,朝政逐渐有了改善,这离不开他的贡献,并且他“不揽权,不受贿”。而高拱性格狡诈凶残,难以信赖;齐康所言皆为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因此,海瑞请求罢免高拱,并严惩齐康。最终,九卿科道联合上疏挽留徐阶,齐康被流放边疆,高拱也被革职为民。
这一事件让高拱对海瑞心怀怨恨。当年冬天,海瑞调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次年二月抵达南京任职。七月,徐阶告老还乡,次辅李春芳成为内阁首辅。

隆庆三年(1569年)春天,海瑞升任通政司右通政。六月二十四日,他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管粮储军务,并巡抚应天十府。随后,海瑞离开京城,前往江南担任巡抚。这是海瑞政治生涯中另一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
挫抑豪强明代的应天十府作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带,却以“繁剧难治”而闻名。为了稳固明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海瑞依据江南的独特情况,遵循朝廷的法令条例,并结合他在南平、淳安、兴国等地的施政经验,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全力以赴地打击豪强、扶持贫弱,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他的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顿吏治。自明朝初期起,江南地区的官吏腐败问题严重,许多不法官吏与地方豪绅勾结,贪赃枉法,谋财害命,敲诈勒索,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针对这一现象,海瑞先后颁布了《督抚条约》《续行条约册式》《考语册式》等一系列法规,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豪强势力,清除贪污腐败,整治长期存在的弊病,纠正浮华奢靡之风。
具体措施包括:
禁止迎送官员时铺张浪费;禁止请客送礼和托关系走后门;
禁止苛刻摊派银粮、包揽侵吞;禁止官吏敷衍塞责;
禁止私役民壮;禁止假公济私;禁止滥派差役;
禁止随意索取民财民物;禁止官吏贪污受贿、侵吞财物;
禁止差遣人役扰乱乡里;禁止贿赂书吏;
整顿军纪,革除募兵制度;明确规定巡抚按察使出行时车马规格等。
这些规定一经下达,各级府、州、县的大小官吏无不战战兢兢,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嚣张跋扈。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闻风丧胆,纷纷逃离岗位,权贵豪强也收敛气焰,甚至逃到其他省份以躲避风头。

二、强制退田。应天十府的州县中,强宗巨室林立,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当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缓解这一问题,海瑞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勒令退田。他要求那些非法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绅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将土地重新分配给贫困农民,以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这一政策不仅打击了豪强的经济基础,也为普通百姓争取了生存空间,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稳定。
自嘉靖年间起,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各地乡官与豪绅纷纷采取卑劣手段,大肆掠夺农民田产,其中通过“投献”侵占土地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由于当地赋役繁重,每次徭役征发都会使数个富裕家庭倾家荡产。因此,许多富户选择将自己的田产登记到士大夫名下,宁愿以佃农身份缴纳地租,以此逃避沉重的差役负担,这种行为被称为“投献”。

至于普通百姓的土地,则常被奸猾之人用来献给朝廷权贵,此类情况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松江府华亭县的一位乡官,其拥有的田宅众多、奴仆成群,民众对他的怨恨之深,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而其他府县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江南地区的乡官代表徐阶,其家族所掌握的二十多万亩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正是通过上述方式攫取而来。在海瑞巡行各地期间,类似的控诉层出不穷,仅松江一地便有数万起案件。
对此,海瑞深感愤怒。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土地关系,确保乡官豪绅在百年之后仍能享有安宁,并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坚决下令:所有因“投献”而被非法占有的土地必须如数退还,或由原主赎回。即便像徐阶这样权势滔天的人物,也在执行范围之内。此令一出,震动四方,深受百姓欢迎。然而,这一举措却严重触犯了豪强缙绅的利益,引发诸多诽谤与报复行动。由于官绅集团的强烈反对与阻挠,这项改革最终未能彻底实施,半途而废。

三、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其中吴淞江作为国家重要水道,贯穿苏州与松江两府,流经吴县、吴江、昆山、青浦和嘉定五县。然而,由于长期缺乏修缮,河道淤塞严重,多次治理均未见成效。
民间传言,唯有海龙王才能解决这一顽疾。河道堵塞导致大量土地变为旱地,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海瑞担任江南巡抚时,恰逢连日暴雨,吴淞江泛滥成灾,农民失去生计,纷纷背井离乡。
海瑞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民众,提出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在救灾的同时修复水利设施。
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初三,正式组织受灾民众开始疏浚吴淞江,至二月二十日完工,全长八十余里。

然而,海瑞认为仅疏通吴淞江还不够,因为三吴入海的水道还包括北面的白茆河和南面的吴淞江。若只开吴淞江而不开白茆河,水患仍会复发。因此,二月初九又召集民众开挖白茆河,至三月底完工。
整个工程耗资仅五六万两银子,却救济了数十万灾民。所需资金全部来源于追缴贪官污吏的赃款或部分“赈济谷”,既未向百姓摊派,也未加重官府负担。这种做法实现了“借饥民之力恢复河道畅通,借银米之需救助灾荒”,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吴淞江畔开垦的40万亩良田,全赖海瑞劝导百姓辛勤耕作。随着两条河道的疏通,太湖之水得以直通大海,沿海众多沟渠也成功引入水源用于灌溉,这不仅消除了水患威胁,还为抗旱防涝提供了保障。

当地百姓感念海瑞功绩,称颂道:“吴地百姓永蒙其利,受惠无穷。海公开河之功,堪称三吴地区前所未有的壮举。”
就连当初极力反对海瑞的官绅们,也被他的卓越能力所折服。他们坦言:“隆庆四年、五年连遇大水,却未造成农业损失,这正是吴淞江疏浚工程的成效。若非海公亲自主持治水,如此浩大的工程又怎能顺利完成?”
更有甚者赞叹道:“海公清廉正直,不滥用钱财,执法公正严明。”通过此次水利工程,彻底根除了长期困扰当地的水患问题,这是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最为突出的政绩之一。
此外,面对江南地区官户众多、优免户泛滥,赋役负担被转嫁给普通农民的严峻局面,海瑞着力推行赋役公平政策。

海瑞还积极倡导并实施“一条鞭法”,制定了《铁粮册式》与《均徭册式》,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他还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平反多起冤假错案。当时社会对海瑞的评价极高,认为他在江南任职九个月,“便使天下财赋源头焕然一新”。
尽管海瑞在巡抚任上仅能局部推进改革,但已触动了江南官绅阶层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猛烈攻击和强烈抵制。这些人指责海瑞“不懂礼数”“不合人情”“不明时务”“多管闲事”,甚至寄送匿名信进行威胁恐吓。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朝廷中的部分官员,企图合力罢黜海瑞,以推翻其推行的改革政策。
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当众多饥民在海瑞的带领下开垦土地、疏通吴淞江时,江南百姓逐渐看到了希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刑科给事中舒化却上书指责海瑞在担任巡抚期间“行为迂腐,不懂实务”,所制定的条例“违背人情”“创新奇之法”“超出常理之外”。他建议将海瑞调往两京担任清闲职务,而不应再委以重任。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穆宗的拒绝。

随后,吏科给事中、嘉兴人戴凤翔受徐阶指使,弹劾海瑞“不懂为官之道”“偏袒奸民”,认为他“不配继续留任地方”。
面对戴凤翔等人的无端攻击,海瑞据理力争,用大量事实予以反驳。他指出戴凤翔奏疏中的内容“无一字符合我的本心,无一事与我的实际作为相符”,纯属“恶意诬陷”,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与此同时,与海瑞素有矛盾的高拱重新得势,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入阁执政,这对海瑞的仕途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吏部在收到戴凤翔的奏疏后,以海瑞“志向远大但才干不足”为由,将其应天巡抚的职务罢免。消息传出后,江南百姓纷纷哭泣哀号,为海瑞鸣不平。
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十五,海瑞被任命为原官总督南京粮储。然而,在他即将前往南京任职时,高拱却再次从中阻挠。到了三月二十五日,穆宗颁布诏书,决定撤销南京粮储都御史这一职位,改由南京户部侍郎兼任管理相关事务。

面对这一变故,海瑞不得不呈上《告养病疏》,借此表达自己的政见与期望。他在奏疏中写道:“臣虽两次遭到弹劾,尽管众人的指责纷至沓来,但我依然坚信自己的主张,并坚持己见。”他还表明:“臣在担任巡抚期间,行事光明磊落,内心毫无愧疚,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恳请皇上不要因为臣遭受诽谤就轻易将臣罢免。”同时,他还请求“允许臣返回故乡,终老田园”。
最终,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同年四月,海瑞离开南京,返回琼山老家。从四十岁踏入仕途算起,他已为官十七载。然而,他的积蓄仅剩一百二十金的俸禄余款,另加十亩租田,再无其他财产。如此清贫的生活状态,在当时的官员群体中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