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周希汉无意中举起望远镜向前观察,突然发现山梁上有无数黑点挪动,他顿时一惊,以为看错了,但再细看被吓的连忙大叫不好:“日军怎么来的这么快!”周希汉,1940年,他才27岁,已经是八路军386旅的参谋长,正跟着刘伯承、陈赓打一场硬仗——就是后来我们都知道的“百团大战”。 那会儿正是1940年8月,华北的高粱地长得比人还高,周希汉带着十六团在正太铁路寿阳段破袭,刚把铁轨撬得七零八落,就接到侦察兵报告说日军从榆次、太谷方向来了援兵。他本来以为能有两三天缓冲时间,结果望远镜里密密麻麻的黑点,哪是什么虫子,分明是日军的钢盔在太阳底下反光! 你想想,这可把周希汉急坏了。当时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都在附近转移,身后还有一万多民工扛着炸药包呢。他赶紧把望远镜往脖子上一挂,撒腿就往指挥所跑,布鞋在土路上扬起老高的灰。等他冲进窑洞,陈赓旅长正蹲在地图前啃窝头,听他这么一喊,窝头“啪嗒”掉在地上都顾不上捡。 “鬼子这是要抄咱们后路啊!”周希汉边说边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圈,“你看,他们分成三路,中路走官道,左右两路钻山沟,摆明了要包饺子。”陈赓把烟袋锅往桌上一磕:“那还等啥?赶紧让十六团抢占高坪阵地,决死队去堵山口!”可问题是,师部的电台这会儿联系不上,等于瞎子摸黑打仗。 最惊险的是8月31号那天,周希汉带着警卫员爬到山顶观察,望远镜里清楚看见日军的山炮都架起来了。他刚要下令转移,就听见山下老乡喊:“参谋长,鬼子进了马坊镇,把粮库都点着了!”这一下冷汗直接顺着脊梁骨往下淌——马坊镇离总部驻地卷峪沟就五里地,要是让日军冲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周希汉牙一咬,把望远镜往警卫员怀里一塞:“你去通知三十八团,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把羊儿岭守住!”说完他自己带着十六团一个营,硬是在鬼子的炮火里来回穿插了三趟,把总部机关和医院的伤员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后来打扫战场才发现,他那件灰布军装被弹片划了七个口子,肩膀上还嵌着块小弹皮。 这场仗打完,连刘伯承师长都拍着他的肩膀说:“希汉啊,你这眼睛比望远镜还管用!”其实哪是眼睛厉害,是他心里装着整个战局。你想啊,一个27岁的年轻人,在战场上能把几千人的调度安排得井井有条,连日军的迂回战术都能提前预判,这得有多高的军事天赋? 更让人佩服的是,周希汉不光会打仗,还特别会琢磨。破袭铁路的时候,他发现鬼子的装甲车不好对付,就带着战士们把铁轨拆下来堆成梅花桩,再浇上煤油点火,愣是把鬼子的“铁王八”逼得绕道走。这种土办法虽然看着笨,可在当时的条件下,比什么洋武器都管用。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面对那么多日军怕不怕?他咧着嘴笑:“怕啥?咱身后是老百姓,手里有枪杆子,大不了跟鬼子拼了!”这话听起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周希汉这样的年轻将领,咱们的抗战才熬到了最后的胜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