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王震29岁还单着,全旅就他一个“铁光棍”,战友们天天拿他打趣。贺龙看

1937年,王震29岁还单着,全旅就他一个“铁光棍”,战友们天天拿他打趣。贺龙看不下去了,一拍桌子:“有个大学生女同志,愿意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王震眼睛一亮:“真的?”贺龙哼了声:“你再挑,就没人敢嫁你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秋天,八路军120师驻扎在山西岢岚,当时29岁的王震已经是359旅旅长,打仗威名远扬,可个人问题却成了全旅的“老大难”。 战士们休息时总拿他开涮,说旅长枪法准、打仗狠,就是搞不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贺龙作为老师长,心里早就盘算起来:革命队伍要壮大,这些骨干将领的稳定也是大事! 王震的“光棍”状态,其实是他革命经历的缩影。1908年,他生在湖南浏阳一个佃户家庭,从小给地主放牛,没念过几天书。14岁接触革命活动,后来在铁路上做工,1927年正式入党。 从井冈山斗争到万里长征,他总冲在最前面,反围剿时带兵攀悬崖突袭敌军,长征时把马让给伤员自己徒步探路,一脸胡子没空刮,得了“王胡子”的外号。 战友们佩服他打仗不要命,却也愁他生活没人照顾。每次师部发毛巾肥皂,他全省下来给战士用,自己用粗布擦脸,衣服补丁叠补丁。 贺龙曾调侃:王胡子打仗像猛虎,见女同志像见地雷!其实王震不是不想成家,而是有顾虑。他常对政委关向应念叨:我一个大老粗,名字都写不全,别耽误人家文化人。 贺龙口中的“大学生女同志”,正是王季青。她1913年生于沈阳商人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她就秘密入党,从事地下联络工作。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毅然离开课堂,带着一群进步青年穿越封锁线,跑到太原加入八路军。在120师民运部,她搞扩兵宣传,写标语、编教材,那股子干练劲儿让贺龙眼前一亮。 贺龙试探她:你觉得王震旅长咋样?王季青脱口而出:“能打鬼子的英雄,谁不佩服!”说完才察觉失言,脸红到耳根。 她后来承认,早听过王震的威名,却没想到这位猛将私下如此朴实。见面时枪托上还绑着半块干粮,军装袖口线头都崩开了。 贺龙安排两人见面时耍了个“心眼”,他带王季青等人以调研名义去359旅,王震还蒙在鼓里,握手时发现大家哄笑才反应过来。 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结结巴巴说了句“欢迎同志”,手心全是汗。独处时,王季青反而主动打破沉默:听说你脾气比子弹还硬?王震梗着脖子答:带兵不硬咋打鬼子?这一问一答,气氛瞬间松快了。 更利索的是婚事节奏,从初次相见到办婚礼,不到一个月。婚礼在岢岚河边农舍举行,关向应政委主持,贺龙送了一对枕头套当贺礼。 王震刮了胡子,借件新军装,敬礼时袖口又崩了线,引得满堂笑。他摸着脑袋表示这叫速战速决!洞房夜,王季青说起家国仇恨,王震感慨:你一个大学生跑来前线,就是咱最大的缘分! 婚后第二天,王震要回前线。贺龙打趣问王季青:你是留师部还是跟王胡子走?她答得干脆:既然是359旅的人,当然去359旅!从此,她跟着部队转战雁北,当文化教员。 有次她好奇战场,带学生摸到前沿阵地,差点被日军包围。王震派敢死队救回人,当众批评:你是文化教员,不是突击队长!让战士多认字比多开枪重要!这是他对妻子少有的“严厉”。 战火中他们生下三个儿子,王震打仗时听说长子王兵出生,只“嗯”了一声,战后才猛拍大腿:“老子有接班人了!” 王季青把孩子寄养老乡家,继续随军奔波。1944年王震率南下支队突围,九死一生归来时,王季青塞给他的羊皮护膝已磨得发白。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带队进军新疆,王季青一同扎根。他搞生产建设兵团,开荒垦田;她接管新疆学院,自掏腰包给图书馆买书,工资条直接交给采购员。 1993年王震逝世,骨灰撒在天山;2007年王季青离世,按遗嘱不开追悼会。但老战友们记得贺龙那句话,“王胡子的猛配才女的柔,革命才能扎深根!” 信息来源: 中新网《王震与王季青的风雨情感路:贺龙当“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