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西湖码头边,有群众惊喜地发现湖里游着两条神秘的黑色大鱼,湖面露出尖尖一角,“酷似鲨鱼”,一时间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西湖里真的有鲨鱼吗?
景区公安供图
今天上午10点半,橙柿记者在西湖马家湾码头找到了这两条“神秘黑鱼”,一眼看去通体黑色,鱼眼、鱼嘴、鱼鳍、鱼尾,一应俱全,身形的确酷似鲨鱼。
“这是仿生鱼,外形仿造柠檬鲨,体长60-70厘米,专为西湖场景定制,它刚刚参加完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景区公安分局生态警长刘钰萍两手抱着黑鱼,准备把它放到湖里调试设备。
“骗”得过湖里的鱼
“瞒”得了岸上的人
据资料显示,一只成年柠檬鲨体长在150-300厘米之间,刚出生的柠檬鲨幼崽体长在60-65厘米。也就是说,西湖里的这只“仿生鱼”体长近似于一只幼体柠檬鲨。
“但它的体重只有4-5公斤,力气大的人单手就能托起来。”刘钰萍话音刚落,一旁围观的游客跃跃欲试。一位大姐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鲨鱼”(仿生鱼),捧在脸前细细观察,还不忘叮嘱同行的家属:“摸起来的质感太逼真了,赶快拍照,我要拿回去给儿子看看。”
突然,“鲨鱼”的尾部开始摆动起来,左右摇摆得活像一条刚出水的鱼儿,“感觉下一秒它就要蹦回湖里了。”
刘钰萍介绍,这款仿生鱼外表采用了灰色硅胶,鱼皮质感逼真,躯干包裹着密封舱体,内置有电池和控制系统,“它的尾部由柔性材料制成,只要我们在后台操作,就可以模拟真实鱼类左右摆动,这其实就是它能在水里顺利游动转弯的动力源。”
除了控制尾部左右摇摆产生前行动力,记者还发现这条仿生鱼的两侧还安装了两片“鱼鳍”状的材料,刘钰萍说,这里能控制仿生鱼在湖里灵活潜伏,下潜到10米以下的水域都是没问题的。“这套动力装备能让仿生鱼在湖里360度自由行动,不间断续航4个小时。”
技术员将两个射频(RF)装置按到电脑上就能实现信号连接,记者看到,刘钰萍将仿生鱼放入湖中后,它的尾鳍便开始轻轻摆动,随着技术员在后台的控制,“鲨鱼”直游、转弯、下潜、加速等都不在话下。
“身体简直太灵活了,虎头虎脑的真可爱,不知道的话真的以为是只鲨鱼呢。”岸边的游客陈先生说。
不仅瞒得住岸上的人,连水里的生物也被它“骗”了。记者看到,当仿生鱼经过水鸟身边时,竟然自动减速,水鸟安然无恙,并没有被惊扰到。
刘钰萍介绍,仿生鱼的摆动频率在1-5Hz之间,推进速度可达每秒0.3米,在浅水区游动时几乎不产生明显的水流扰动,“不会干扰到湖里生物的正常生存。”此外,还能自主避开湖底石块、水草等障碍物,避免对水域环境造成二次干扰。
不仅能“看到”水底情况
还能“嗅出”湖底异常
技术员电脑上安装的两个装置,一个用于发出信号,即对仿生鱼的水底作业发出指令,一个用于接收信号,即仿生鱼可以回传湖底信息,“它的作用很大。”
作为中国首个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既是日均客流超万人次的旅游胜地,也是孕育着72种本地水生植物、56种鱼类的“淡水生物家园”。
刘钰萍说,常有游客手机等电子物品掉落湖中的情况,“我们研发了智能打捞杆,但遇到深水区或淤泥区域时,会出现打捞耗时久的情况,落水电子介质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我们的仿生机器鱼可以进入浅滩、水草区等人力难及的区域,可以填补此类水下巡防的盲区。”
“在它的头部还嵌入两个高分辨率水下摄像头,它会将看到的水下情况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大屏上,实现数据联动。”刘钰萍说,生态守护才是它的核心功能。
她介绍,仿生鱼依托航迹推算算法,可以实现10厘米内的定位精度,鱼身还搭载了水质传感器,能在测试中能采集水温、pH值等数据,若监测到pH值偏离适宜范围,可触发预警提示,为后续排查污染源头提供方向参考。
另外,它还在探索生物识别功能,在模拟动植物种群调查场景中,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可捕捉影像,若识别到非本土生物特征,能标注位置信息,为外来物种防控提供支持。
国庆假期,游客在西湖可以看到“仿生鲨鱼”吗?刘钰萍说,目前仍然在打磨技术、测试场景,“大家可以小小期待一下。”
景区公安供图
“仿生鲨鱼”都有了,未来会不会有“仿生电鳗”“仿生鲤鱼”等?景区公安民警表示,未来会因地制宜探索更多适合西湖水域的仿生鱼类,如仿生螺蛳青,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生态警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