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花甲之后,我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曾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花甲之后,我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曾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概括,也可能是想借此描述一下人生的规律。可我一路走来,却没有完全契合这条时间线。 还在三十多岁时,我曾问过一位比我年长的、当年正好四十岁的同事:“你现在不惑了吗?” 他笑着说:“依然有惑,迷惑多多。” 后来,我自己到了四十、五十,却也没有真正感到“不惑”,更谈不上“知天命”。如今,我一晃已经六十四岁了!犹如弹指一挥间,花甲已过,“耳顺”的境界依旧是努力的方向。 我于是在想,孔子的这些话,可能并非硬性的时间表,而是提醒我们:人生应该在不同阶段不断精进——少年立志向学,中年坚定立身,逐步减少困惑,理解天命,学会包容,最终达到内外合一、自我心满意足的自由境界。 就我个人而言,年轻时,因家境贫寒,一心想摆脱农村。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仍不断追求,不是为了官位大小,而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退休以后,我依然在追求——不是为了家人(他们过得很好),而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 我见过七八十岁仍在拼搏的长者,也见过巴菲特、李嘉诚等功成名就者,九十多岁依然在工作。我见过的查理·芒格近百岁仍坚守岗位,基辛格在100岁去世前还在为中美关系奔走。他们用行动告诉我:追求可以跨越年龄的界限。 所以,我用两个字形容我现在的生命状态:“追求”!这也是对我一辈子生命历程的概括。 对我而言,追求已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不是物质或欲望的追逐,因为我30多岁时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早在新加坡工作时,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就说过一句话:“黄金万两日食三餐,腰缠万贯夜宿一床。” 我一辈子“追求”,其实是一种本能——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但我也明白,花甲之后的“追求”,并不意味着盲目冲刺。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心的平衡:追求,是对外在理想的坚持;满足,是对内心状态的安适。我体会到,人到花甲,不必再用别人的节奏衡量自己,而要在继续前行的同时,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样,追求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是生命的滋养。 自幼至今,我一直崇尚大学问家王国维总结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