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访华代表想不通,中国出口稀土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美国的份。正在访华的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议员史密斯承认,在他看来,中美还没有解决稀土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行动。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8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稀土磁铁同比减少超过11%,环比减少了4.7%,总量为590吨。显然,对于稀土出口管制这张牌,中方还牢牢地抓在手里。 近期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稀土出口数据,特别是对美国稀土磁铁出口量的同比下降,引发了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议员史密斯的公开质疑。 这一看似简单的贸易数据波动,实则折射出中美关系深层结构的演变,其意义远超出贸易逆差或供应链安全的传统讨论框架。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已然成为观察两国战略互信、产业政策导向和全球治理理念差异的微观切口。 稀土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稀少”,而是因其分离提纯技术复杂、产业链条长且环境成本高,才形成了全球范围内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是最大储量和产量国,更在分离冶炼技术和稀土功能材料研发应用上建立起显著优势。 这意味着,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理,本质上是对一项涵盖资源、技术、产业生态的复合型战略资产的管理。 美方将中方合理的出口管制措施简单解读为“卡脖子”,恰恰暴露了其仍停留在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中。 中方举措并非意在切断供应,而是通过对关键资源的有序管理,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稀土作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其国内优化配置优先于粗放式出口,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 美国对华稀土供应的焦虑,深层原因在于其自身产业政策的失衡与对华战略定位的矛盾。 过去数十年,美国将中低端制造环节外包,导致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产开采、冶炼能力萎缩,形成了战略依赖。 当美国试图重振高端制造业、尤其是与国防和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时,供应链脆弱性便凸显出来。 然而,美方一方面强调摆脱对华依赖,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构建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又期望中国在其设定的赛道上稳定供应关键原材料,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中方减少对美稀土磁铁出口,正是市场规律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对美方这种矛盾心态的理性回应。 史密斯议员的“想不通”,恰恰说明美方尚未充分理解中方政策背后的逻辑自洽性:中国不可能一方面承受着高技术封锁和贸易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地为其对手的关键产业提供最基础的战略原料支撑。 将稀土问题简化为“谁卡谁脖子”的叙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紧张局势。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推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拥有共同利益。 破解困局,需要双方相向而行,跳出零和思维的窠臼。 对于美国而言,真正的“诚意”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要求中国扩大出口,而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对华战略认知,将中国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伙伴而非纯粹的战略竞争对手,为双边经贸合作营造良性政治氛围; 二是切实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推动构建更加平衡、互利的贸易关系,这有助于为稀土等领域的合作创造互信基础; 三是投入真金白银,并非仅仅补贴本土产能以替代中国,而是与中国企业在第三国共同投资开发资源、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在坚持资源主权和产业升级目标的同时,亦可考虑以更加透明、可预测的方式管理稀土出口,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同时,积极主导和参与关键矿产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多边治理体系,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全球治理的影响力。 稀土博弈的终局将是“脱钩”还是“再挂钩”? 当前的中美稀土博弈,是全球化进程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是走向基于安全焦虑的“脱钩断链”,导致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供应链平行体系? 还是能够找到一条在竞争中共存、在博弈中合作的“再挂钩”之路,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产业生态?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未来是否会出现替代稀土的新材料或新技术,从而彻底改写当前的战略格局? 在这场围绕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中,中美是会陷入一场消耗巨大的资源争夺战,还是有可能开辟出一条通过科技合作共同应对资源挑战的新道路? 这不仅是摆在两国决策者面前的课题,也是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关键抉择。 读者们,您认为中美能否超越当前的博弈困境,找到关键矿产领域的共赢之道?